社區大學的成就與隱憂
上週末(17、18日),社區大學在台南舉辦了第6屆全國大會。6年前,當社區大學草創初期,很少人注意她,更不曾寄託任何的期待;6年後,社區大學已有80所,遍佈在台灣各個角落,開設了3、4千門課程,學員估計在10萬人以上。這麼多人能夠從事有益的學習活動,單單此節,便已超過人們當初最大膽的期待。
社區大學的成就還不只如此。在今年第6屆全國研討會中,我們看到社大的推動者並未滿足於只把社區大學開設在都會地區。他們積極地在原住民居住地區、在農林地區等弱勢族群分佈的地方推動設立社區大學,即使明知在這種地方將遭遇特別的困難。甚至在台北文山社大這種傳統中產階級匯集的地區,也主動把課程開設到附近貧困的安康社區。
開課品質的不斷提升,是本屆大會引人注意的一個焦點。一如往年,全國研討會事先遴選了優良課程,利用大會公佈並頒獎。值得一提的是遴選委員會對遴選優良課程準則的說明。委員代表李丁讚說,社大課程要能協助學習者得到解放,而不只是學到一些純粹的知識,這是其一。另一準則為課程具有改造社區、改造環境的啟發作用,並賦予學習者改造社會的能力。這表示社大的宗旨「解放知識,改造社會」將要落實到優良課程的選拔中,從而誘導各社大在設計課程中,更自覺地朝向社大的理念發展。
透過社區開課,台南社區大學成功地建立河川污染防治社區巡守網絡;在SARS之後,社大與公衛學者,培育大量公共衛生的種子師資,並普遍地在各社大開課;外籍配偶的大量增加,識字及文化、生活教育等課程,許多社大也及時地開設。凡此種種,均說明社區大學密切地回應社會的需要。這同時也顯示社區大學更加豐富多元。本屆全國研討會不僅參加人數空前,內容也空前豐富,並設有許多專題展示,在在說明社大與社會的脈動日益扣連。
社大的發展雖已有如此可觀的成就,但並不是全無隱憂。除了她的經費不足以及法律地位未定之外,我們認為社區大學最需加強的是她如何更進一步落實改造社會的宗旨。社會改造千頭萬緒,其根本涉及到資本主義的本質。本屆研討會雖設有多項與社運人士對話的「民間參與」與「帳棚會議」,企圖與社會改造運動相結合,但據我們考察,這個結合還有待加強。社運人士可能還未注意到社區大學這個平台可資利用;但社大推動者也要更積極接觸。否則,社會改造的宗旨將流為口號,社大終將成為另一個複製既有社會關係的學校,與體制內大學沒什麼差別。
fr.: 台灣立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