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Wednesday, May 26, 2004

閱讀,改變的力量

作者:周慧菁 2004,5,15 /第299期

台灣貧富之間,不僅所得差距拉大,子女受教育機會的差距也逐漸擴大。如何打破這種因社經、城鄉差距帶來的知識與教育落差,把每個孩子都拉上來?

引領孩子翻開書頁,進入奇妙的書中世界。

十年前,全台灣的知識、教育、社會界的菁英群集一堂,激盪多時,為台灣的教育前景規劃藍圖,希望「把每個小孩都拉上來」。當時的教改審議委員會提出報告,為台灣教育未來點出三個重點方向:教育鬆綁,追求卓越,照顧弱勢。

報告書中寫著,「如果社會貧窮,或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若干家庭無力追求教育,以致社會上很多成員潛在的能力和才華,得不到教育的開發,不僅是這些個人的不幸,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教育不但啟發才智,使經濟富有,也促進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使社會和諧安定。」

十年後,今年四月底,新任教育部長杜正勝尚未走馬上任,一群基層的老師與家長集結在教育部前抗議。

四十六歲失業勞工郭清圳是家長代表,他沈痛地表示,現在學生得靠補習才進得了台大、成大、交大等國立大學,他做了二十幾年勞工,沒錢給孩子補習,孩子考不好只好念私大,又增加他的經濟負擔。他的家庭三代都在打拚,來尋求翻身的機會,但以現有的社會結構,他不認為教育可以讓窮人翻身。

基層教師協會理事長李文英也指出,在學校e化、提前學英語等教改方案中,忽略勞工家庭沒錢幫孩子買電腦,也沒錢讓他們補習,往往反而加劇了教育的階級差距。

弱勢家長、基層老師的呼籲,反映出台灣過去最引以為傲的成就——教育機會均等促成社會流動,正逐漸褪色,三級貧戶之子晉身總統將成絕響。

台灣貧富之間,不僅所得差距拉大,子女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差距也逐漸擴大。

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高低所得家庭所得差距由一九八○年的四.九七倍,上升到二○○二年的六.一六倍。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駱明慶去年所做的「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的研究也顯示,高低所得家庭中上大學比例的差距也日益擴大,一九七九到一九八一年間,最低所得家庭就讀大學的比例與最高所得家庭則,相差一一.四%。而到一九九七至一九九九年間,這個差異擴大為一六.八%。

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因社經、城鄉差距帶來的知識與教育落差,真正把每個孩子都拉上來?不僅是台灣,也是許多國家認真思考,嚴肅以對的問題。

根據《天下雜誌》二○○二年「閱讀特刊」指出,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紛紛以推廣閱讀來打破先天或後天的不平等,提升國民迎接未來的能力、縮短社會上的知識落差。「閱讀是教育的靈魂,」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指出,因為唯有透過閱讀,才能打破課堂教育的限制,也才有終身學習可能。  
OECD曾在二○○一年建議,基礎教育的目標,應該要讓學生喜愛閱讀,並養成閱讀習慣,未來才能成功的終身學習。

閱讀是教育與學習的核心。

美國研究發現,學童在三年級結束前,如果還不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未來在學習其他各種學科時也會碰到困難。

更重要的是,透過閱讀,可以跨越環境限制,穿梭古今中外,「進入另外一個時間與空間,另外一種文化;沒有閱讀,就只能活在自己的時間與空間裡,」台東師院兒童文學教授楊茂秀說。

道德的想像,人生的指引

每個人最初的閱讀,幾乎都是從故事開始。

在聽故事、讀故事中,懵懂無知的孩童所感知的訊息,可能帶給他一生難忘的啟示。

天衛出版社發行人陳衛平指出,童話中的狗、狐狸、猴子等,往往反映了人類社會倫理關係的原形。小孩最初是從童話世界中,開始了解什麼叫挫折、勇氣、寬容與嫉妒,並成為他在成長過程中觀看世間萬象的基礎。故事不但提供了閱讀的趣味,也豐富了孩童的心靈。

而年紀漸長後,青少年又透過更多故事經歷形形色色的人生,洞悉生命的脆弱,也形塑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一生中總有一段時光,某本書成為我們的路標,並在生命路途中一直存在著。小說的情節提供心理和道德的旅程,途中有僵局,也會柳暗花明,有許多決定要做,目標要達成,」小兒科醫師寇爾斯在《故事的呼喚》中指出。

當然,希望孩子樂在閱讀,更不可忽視的是周遭大人的角色。

「人與書並不是天生相互吸引的,一開始,必須有說合媒介的角色,」《朗讀手冊》書中強調,必須經由父母、親戚、鄰居、老師或圖書館員,將書本帶到孩子的世界中。

英國兒童文學作家艾登斯也指出,在兒童的閱讀環境中,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任的大人提供各種協助,分享閱讀經驗,那麼孩子將可以輕易地排除各項橫亙在眼前的閱讀障礙。

為了讓更多未來世代在全球競爭中贏在起跑點,許多國家都努力推行閱讀計劃,致力打破先天與後天的不平等。

美國政府特別提撥五十億美元推動「閱讀優先」計劃,其中特別補助閱讀環境較差的弱勢學生,希望五年內讓美國所有學童在小學三年級以前具備基本閱讀能力。

加拿大「培養閱讀人」計劃在教育程度與經濟環境較差的溫哥華市東區,挑選一些社區,聘請老師鼓勵家長與小孩閱讀。例如,在「學齡前兒童家庭指導計劃」就請了華裔、原住民、越南、拉丁美洲、非洲裔等六個家庭指導員,在社區內巡迴,每兩週到每個家庭,教父母怎麼帶領小孩識字、唸書,讓他們平時就可以啟發孩子的潛能,因為他們從不知道如何在家教育小孩。   打開心靈的鑰匙

「閱讀,不是拿起一本書而已,而是改變許多人的生命,」計劃召集人布莉森有感而發。

台灣的閱讀運動在曾志朗任教育部長時曾短暫推動,但部長換人後就停止了。

目前在偏遠地區的學校裡,偶而看到教育部贈送的兒童讀本展示架,零落地出現在教室裡。但卻缺少新的童書。

有的老師認真的帶孩子閱讀,但更多的老師沒有時間,也缺乏技巧來啟發孩子閱讀。

閱讀,雖然無法替代家人與老師的溫情,卻能幫孩子的世界開啟另一扇窗;書本,是孩子一生的領航員。如何引領孩子翻開書頁,進入奇妙的書中世界,找到心靈的遊樂場和智慧的寶庫,開啟這扇大門的鑰匙,就握在你我手中。

fr.: http://www.cw.com.tw/Files/article/frontend/Sub.asp?page=3&SubjectId=1004&key=2711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