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伊甸園
作者:鄭一青 2004,4,15 /天下雜誌第297期
當台灣從北到南,閒置空間再利用,成為這幾年改變台灣城鄉風貌重要的風潮,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觀的英國伊甸園,已將大片的工業廢地--廢黏土礦坑重新再利用,不僅創造了世界最大的溫室,也吸引了世界無數遊客和媒體,讓曾是歐洲最貧窮破敗的區域重新啟動,英國伊甸園是怎麼辦到的?
英伊甸園以環境永續、高科技和創新觀念密切結合,已經是世界廢礦坑再生的典範,也開展出新的結合觀光、環境、藝術和教育中心的未來觀光中心型態。
這是一個讓無數像你我一樣的小人物,以他們的熱情和承諾,所建造的一個讓希望成真的地方。我們都願意有一天回顧生命時,都會真心高興地說,我很高興我做到了,而不是我希望我去做了。
──汀史密斯(英國伊甸園執行長)
「哇!」每一個到訪的遊客,還沒走進伊甸園,就先眼睛一亮,看到這個淡藍色、外形像巨大昆蟲複眼的穹頂狀建築。這就是世界上的最大溫室──英國伊甸園。
位在英格蘭西南部康沃爾郡,距倫敦約六個小時的車程,伊甸園是英國千禧年慶典工程之一,有世界第八大奇觀的美譽。建造在英格蘭西南部康沃爾郡聖奧斯特爾附近一座廢棄的黏土礦區,耗資八千六百萬英鎊(約五十億台幣),在二○○一年三月正式對外開放,已經吸引了超過五百萬遊客。無數的世界媒體湧入了伊甸園,《紐約時報》更稱伊甸園是一個奇蹟。
一個從三千英鎊開始的計劃,最後藉著不斷的說服和投入,到完成時,共募集了八千六百萬英鎊。伊甸園還在持續興建第三期的環境教育中心,連歐盟、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都捐助支持伊甸園的夢想。已經被視為世界廢礦坑再生的典範。
伊甸園的計劃從第一天開始就充滿了夢想、大膽、創意和熱情。
伊甸園所在地是傳統英國觀光客前往海邊度假的地方,但是沒有人想到要去中部破落的廢黏土礦區。過去兩個世紀,礦業開採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活動,提供成千上萬工作,但是當自然資源耗盡時,經濟也隨之走上末路。
然而伊甸園的想像力,卻改變了這一個廢工業區的命運。
伊甸園開始於一個人的夢想,而變成一群人的夢想,最後完成一個巨大的計劃。這個人就是,汀史密斯,伊甸園的執行長。
頭髮微禿,精力旺盛卻又充滿活力的汀史密斯原來是一個音樂作曲家,一九九七年他離開倫敦音樂創作的事業,來到一個沒落的工業城康沃爾郡,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在來到康沃爾前,汀史密斯根本不知道園藝或是植物的世界,直到他開始在海勒根花園工作,用植物來創作和說故事。
「連謙虛的洋芋都有一個故事要說,」汀史密斯回憶,當植物專家們開始告訴他各種植物的故事,他覺得實在太有趣了,「我開始非常興奮,我不停地要求他們講更多的故事,」汀史密斯也開始講給他們的朋友聽,每一個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哇,我們都不知道,這麼有趣!」汀史密斯的團隊開始坐下來,列出有哪些植物是改變世界,哪些植物有哪些故事要告訴全世界。
海勒根花園不夠大,無法放得下所有他們想說的故事,而康沃爾區也太偏遠吸引不到夠多的觀光客。
於是,伊甸園團隊開始思考,「如果我們要能吸引人們願意聆聽這些植物的故事,願意來到這裡,那麼一定要在規模上大到一個程度,大到成為一種象徵,所以別人不能不來這裡,」汀史密斯回憶。
困難重重
伊甸園原是在一個深達六十公尺,十五公頃大,相當於三十五個足球場一樣大的巨大荒漠 。一片被人類使用過的黏土廢礦坑,在英國西南方康沃爾的工業廢地,沒有一個建築師會想到要在這裡建造任何一個建築物。但汀史密斯和他的團隊決定要「回收」使用這個工業廢棄用地。
各式各樣的困難橫亙在眼前。資金從哪裡來是第一個現實的問題。
但是,即使是一開始還完全不知道錢在哪裡,也沒有阻止汀史密斯開始分享他的夢想。
康沃爾再發展部門,提供了三千英鎊,讓汀史密斯的團隊開始運作。
第一個報導伊甸園計劃的康沃爾《西晨日報》編輯威廉回憶,「只花了不到半小時,就讓我對他們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計劃,感到興趣。」伊甸園公共事務部傑西卡表示,汀史密斯的個人魅力和領導力,是伊甸園團隊的重要動力,而汀史密斯早期在文化創意產業和新聞界的朋友,提供了許多一流的創新概想。
但要說服真正給錢的人可沒這麼容易。
英國千禧年委員會在一九九四年開始成立後,以樂透金來做公共投資時,不斷鼓勵許許多多的大夢想家,「來吧,來吧,講出你的大夢想,這裡有錢。」
但是事實上,一九九五年千禧年計劃評審時,在第一階段,伊甸園的計劃根本沒有獲得評審團的青睞,他們只得到評審團ABC三級中的C,所以得到大筆千禧年計劃的資助根本是希望渺小,但是,汀史密斯卻隱瞞了這個事實,反而對外宣稱,千禧年委員會要求他們做更多功課,再試一次,仍然有很大希望,「我的哲學是,堅持到最後一分鐘的人獲勝,如果你能夠不斷說服別人你將要完成一些事,你就有機會真正做到,」汀史密斯在遭到重大挫折後,並沒有就這樣放棄了。
為了要減少千禧年計劃委員會的懷疑,汀史密斯跑到倫敦建築師的辦公室,他對這個歐洲頂尖建築師克蘭德表示,「我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要告訴你,好消息是你將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觀之一的建築師;壞消息是我沒錢付你。」
而最後連建築師也被汀史密斯和他的年輕團隊的熱情和大膽打動,而選擇參與世界奇觀的建造。
這是Nicholas rimshaw&Partners,他們是歐洲之星火車在倫敦Waterloo站的建築師事務所,是歐洲最大的透明玻璃建築的建築之一。
「伊甸園團隊要求的是一個幾乎不可能達成的任務,他們要建造一個世界最大、最高的透明溫室,要用在一個幾乎很困難利用的廢礦坑中興建,而只有用世界任何標準來看都是很少很少的預算,」建築師克蘭德表示。
克蘭德的團隊開始時面對最困難的是,因為土石流動,所以每一次設計規劃團隊到當地探勘時,每一次都發現地形已經改變,所以設計團隊被迫必須設計一個能夠隨時應付改變的設計,而產生了這樣一個讓全世界建築界驚豔的「有機」建築物,像蜂巢一般的生態圈。
不斷訴說夢想、不斷努力,終於讓千禧年委員會印象深刻,而在一九九七年宣布提撥伊甸園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筆資金三千七百萬英鎊。而剩下一半的資金就在千禧年基金的基礎上,要靠著伊甸園團隊,一個個電話、一個個會議,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
英國建築師基金會執行長若璜摩爾指出,伊甸園成功的原因在於,它基本上的概念非常簡單,它是一個花園,而英國人喜歡花園,玩花弄草,而伊甸園又以非常具野心但是創新的方式來呈現,在舊礦區非常具戲劇性的地景中,建造一個溫室花園。伊甸園的構思非常驚人,但又非常簡單。
伊甸園的核心是植物(plants)、人(people)和地球(plant), 伊甸園將自己定位為通往植物與人類世界的大門,把伊甸園看作是人和植物間的活劇院。希望能夠展示植物與人類的關係以及人類如何依靠植物才能永續發展。
伊甸園中的解說員瑪格麗特原來在倫敦從事設計的工作,她解釋伊甸園如何以大自然生態體系中相互連結依存的植物,來訴說高達八十五個植物的故事。
「從呼吸的氧氣到吃的食物,每一個人的生活都依賴不同種類的植物,」伊甸園負責人托尼肯德表示,人類的活動給賴以生存的地球帶來了許多問題,但也有一些地方,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整個伊甸園包括有三個生態展示區,兩個在穹頂狀建築內的潮濕熱帶館和溫暖氣候館,以及一個室外的寒溫帶植物特區和一個正在興建的環境教育中心。
其中最大的潮濕熱帶館,高五十五米,可以容得下整座倫敦塔。一走進這個伊甸園最大的生態區,馬上可以感覺上升的溫度和迎面而來的濕氣,在這個佔地近一.六萬平方米的展覽館中,瀑布、流水和池塘讓人馬上覺得彷彿置身雨林,展示著棕櫚樹、橡膠樹、桃花心木、紅樹林等來自亞馬遜河地區、大洋洲、馬來西亞和西非等地的植物。
模擬自然綠建築
在溫暖氣候館裡,則有來自地中海、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非等地區的植物,如橄欖樹、蘭花、柑橘類植物等長勢茂盛;而在涼爽氣候館裏原生長在日本、英國、智利等地區的各種植物也是鬱鬱蔥蔥。
「我們不只是要了解植物,也是要透過植物了解那個地區的文化和生活,」瑪格麗特解釋伊甸園容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數萬種植物,就是希望不管是大人和孩子,能從不同的植物中,看到和全世界實際生活的關連性。
正如《體驗經濟時代》一書的作者恩和吉爾摩指出,企業不再只是提供商品或服務,而是提供最終的體驗,充滿感性的力量,給顧客留下難忘的愉悅回憶。伊甸園開啟了植物或花園的全新格局。
伊甸園創下了許多紀錄。
這是全世界最大的溫室花園;使用了將近八萬五千噸的土壤去填實這個廢礦坑;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輕鋼架建築,從設計、使用的材質,到內部能源和水的使用,伊甸園都考慮到如何減少使用自然資源。
伊甸園工程的穹窿圓罩由輕型材料製成,穹窿架由鋼管制成,組成九米大小的一個個六角型。上面覆蓋著透明的高科技材質,一種叫做Etfe材料製成的薄膜。這種材料比玻璃要輕一百倍,壽命約二十五年,不會沾灰塵或鳥糞,一下雨就自動清潔,不僅透明透光讓植物能夠從太陽吸收重要的養分。這種薄膜伊甸園內的氣候控制由薄膜的絕緣性能以及人工加熱來實現。另外,其中的植物也能幫助控制室內的氣候調節。
太陽是伊甸園最主要的能源,而為了精準的控制這個世界最大的環境生物工程中的溫度和濕度,電腦和高科技自動控制設備被用來精準的調控開天窗或是增加濕度。
為了能夠善用水資源,提供植物最重要的活水,過去的礦坑也被妥善利用。建築師設計所有的雨水都被收集在地下儲水槽中,使用過的水也被循環回收再利用。
英國前南華克區都市環境和再發展局局長佛瑞德梅森表示,伊甸園成功之處,在於那是一個極度充滿創意、而又吸引觀光客的地方,「它和民眾溝通的方式,要和民眾講的故事,不會讓人覺得無聊。它抗拒成為像狄斯耐樂園那樣一個人工遊樂園,所以對英國而言,伊甸園像是對全世界介紹一個全然創新、而又極度吸引觀光客的園區」。
伊甸園不只是要將環境和自然世界的訊息帶給大眾,也將無數的創新和創意結合在一起,以藝術和音樂融入靜態的植物展示當中。
走在南法的葡萄園區,乾燥紅鐵土上,枝幹扭曲的葡萄藤和來自當地藝術家的銅雕刻一起起舞。而地中海沿岸的軟木橡樹旁,則是用樹幹製成的豬群,幾位在即興玩弄森巴手鼓的年輕人,則把非洲植物妝點的如同在非洲一樣。
掌聲響起
伊甸園計劃的創意總監彼得漢普爾認為,伊甸園的願景是要讓人們對自然和不同文化能更加負起責任,還有什麼比好的藝術更能適切的傳達這樣的訊息。因此,這兩年,伊甸園開始將大型的藝文和音樂表演,從倫敦拉到了伊甸園。
伊甸園把兩種英國傳統結合在了一起──植物的魅力和建築的魅力。七十二歲的英國老太太安娜在伊甸園建築期間,就前往參觀,完成後又再度前往,「每一次來不一樣,」安娜說。
吸引年輕人和觀光客再度重返伊甸園,是伊甸園目前的重要挑戰。伊甸園計劃讓好動的年輕人也能在伊甸園找到他們的夢,也覺得好玩。
在康沃爾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所興建的伊甸園,原先希望每年能夠吸引七十五萬的觀光客,但是沒料到第一年就吸引了兩百萬的觀光客,前兩年就為當地帶來三億英鎊的經濟效益。
《聖經》中,上帝在東方的伊甸園建了一個園子,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居住的樂園。伊甸園是人類的第一個花園,也一直是至純至美的理想家園象徵。
英國伊甸園仍然只是一人造的溫室,一個人造的環境教育中心。如果帶著要以進入雨林的心情,去發現真正大自然的豐富和多樣性,也許會有所失望。
但是伊甸園的意義在於,利用了被認為不能再利用的土地,不僅使一個死亡消沈的廢工業城得以重生,也讓大片的綠地免於被開發。提供全世界人對於生態、休閒和觀光一個全新的想像空間。
媒體和來自世界的觀光客,把掌聲和榮耀給了這個用夢想創造的伊甸園。
fr.: http://www.cw.com.tw/Files/article/frontend/Sub.asp?page=1&SubjectId=1004&key=2700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