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Thursday, April 29, 2004

為了自然 毀了生物

【記者劉淑婷台北報導】生命科學學習與尊重動物生命權之間的微妙關係,該怎麼拿捏?昨天在北市舉辦的實驗室安全衛生研習會上,「實驗室動物倫理」成為眾所關心的焦點,大量孵化的蠶寶寶和自生自滅的牛蛙,竟讓小朋友間接成為危害環境及殘害生命的兇手。不少國小小朋友及家長都曾經有相同的經驗,為了觀察小生命出生到死亡的過程,許多自然科老師都會要求小朋友養蠶或蝌蚪,不過當小朋友的耐心與新鮮感一過,大量繁殖的小生命,卻必須面臨被遺棄的命運。

桃園縣西門國小自然科專任教師徐意媛分享過去的教學經驗表示,過去很多學校的本位課程會要求學生飼養小生命,蠶寶寶的經驗是最普及的,當蛾媽媽產的卵愈來愈多時,問題就衍生而不可收拾了。

當問題發生時,徐意媛說,一般小朋友的解決方式是送朋友,不然就是帶到野外的桑樹上,任其自生自滅;而有些飼養蝌蚪的小朋友,當蝌蚪長成牛蛙後,隨意放生的結果,又會造成對本土生物的危害,讓發揚生命教育的本意,最後演變成生命及生態悲劇的導因。

但事實上,徐意媛說,教學目標只有一個,但達成目標的管道相當多,她建議老師不一定要建議學生養一些善於繁殖的小生命,可以改養紋白蝶等昆蟲,如果不得已必須養殖蠶寶寶時,要教導小朋友避免過度繁殖的觀念。

此外,將多出來的卵冰凍在冰箱中,隔年需要時再拿出來解凍,也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但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徐意媛建議,應讓學生親自走入大自然,帶領學生到生態池走一遭,即使不飼養,仍然可以讓小朋友了解生命的真諦。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