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Tuesday, April 27, 2004

教育部長能做什麼

連續幾天頗受注目的新任教育部長人選,在昨日終告正式底定,將由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杜正勝接任。此項人事案甫傳出,即備受教育與家長團體質疑,主要的疑問集中在杜正勝本人的教育(改革)理念並不具有明確的公共認知,因此,無法讓人瞭解針對狀況百出、問題連連的教育改革方案,新任部長將會採取何種治理方式?或是有無任何解決之腹案?

的確,就目前已經開展上路的諸般教改方案,是需要一套能夠大刀闊斧進行徹底改造的計畫,然而,問題是,單單一個教育部,並不具有這般的能力與權力,這一點,無論何人接任教育部長,處境都是相同的。

當前國內的教育制度與教改,最根本的問題癥結乃是出自於教育的商品化與市場化,由此而衍生的種種不公平——表面上為負擔加重、入學機會的不均等,以及高等教育的發展失控等等——都可以從教育的商品化與市場化的分析中得到論證,同時也是目前最受詰難的教改問題。但是,問題之所以形成,教育部並非指令中樞,充其量,僅僅只做為執行單位而存在,歸根究底,其根源乃在於國家既定之政策方向: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化改革。在這一大方向之下,國家乃大力執行公營事業之私有化、國家自公用事業與公共福利角色上退縮,以及教育的市場化;因此,教育部所能負責與使力者自是相當有限,做為國家機器的構成部分,無法自外於整體國家的運作機能,否則,唯有下台換人一途。

不過,這並不是說杜正勝在接任部長之後,只能做為花瓶而聊備一格,會選擇杜院長接任部長,當然有國家在教育事務上的需求,只不過,並不在於希望他能重新整備教改機器、徹底解決各項衍生之問題而已。簡單來說,杜正勝所秉持之史觀,是他此番之所以出線的最重要原因。從杜正勝接任故宮院長之後,所舉辦的「台灣的誕生:福爾摩沙文物展」,將17世紀荷蘭人殖民台灣做為台灣誕生伊始的詮釋,以及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綱要中將明史之後的中國史列為世界史這兩項「發明」來看,杜正勝所擅長者,乃是在於建立台灣民族主義的史觀與史學,而這一點,對於企圖想要長期執政的民進黨而言,自然是必須被建立的文化霸權工程,而杜正勝正是規劃這項工程的不二人選。

杜正勝接任教育部長,其主要任務便是在於從教育方面下手,徹底翻轉長期以來被國民黨蔣氏政權所塑造出來的中國民族主義史觀,而建立起新的民族主義史觀,就這一點而言,民進黨政府與國民黨政府同出一轍,都試圖將教育做為政治與國族統治之工具;因此,希望新任教育部長能解決教改問題的人們,恐怕又要失望了。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