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Monday, May 03, 2004

把教師當夥伴 黃榮村聆聽基層聲音

記者陳揚盛專題報導

2年前的今天,黃榮村接下曾志朗的棒子,剛上路的九年一貫正式在國中小開始實驗,多元入學取代傳統聯考,似乎一切都是依照當年410教改運動的規則,一步步落實中。

在阿扁手下做滿4年的政務次長范巽綠,相當肯定這位當年走上街頭、後來變成負責教改成敗的學者部長,尤其是他的專業能力以及堅持政治中立的態度。范巽綠說,黃榮村是個相當有能力的部長,在他2年3個月的任期內,將非常複雜且具有爭議性的各項教改議題都做了公平、正義的合理處理。

從921災區重建

到「教改災區」重建

  從1994年的410民間教改遊行,到教改會、行政院教推小組,黃榮村是第一位完整經歷教改,也是少見具備協調溝通、避免政治衝突能力的部長。天下雜誌當初形容他是「卸下九二一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一職,立刻接手一個問題纏身的教育災區」。

如同當初他處理的住宅重建問題一樣,面對高學費問題造成學生申請助學貸款的門檻不合實際需求,他甫上任就主動請行政院協助,並面見陳總統,最後由財政部與銀行幫了它最大的忙,申請門檻降低、貸款總數增加,使得學生學費問題降溫不少,學生能貸到錢唸書。

面臨社會對教育新政策的信心危機,他一如往常,發揮處理高複雜議題的能力。上任教育部長後的首次記者會,他表明避開大陸學歷認證與中文譯音議題;因為前任教育部長吳京、曾志朗就是因為這兩個「政治地雷」,受到立委的質疑與抨擊。

教改重建第一步

把老師當伙伴

  大陸學歷認證與中文譯音標準「不是教育部能解決的」,黃榮村總是胸有成竹的說,該解決的教育問題其實是教改重建。他說,教育成敗不在教育部長,而在於第一線教師,沒有一項教育推動或教育改革,是在沒有老師支持下成功的。

因此第一線教師的反應,被他當成最要緊的事,黃榮村把教改第一線的老師當成伙伴,仔細聆聽他們的聲音;面對政治雜音太多的問題,他選擇不去處理。

黃榮村到教育部一年多後坦承,任何教育推動或教育改革,不可能在沒有教師支持下成功。過去教改一時改太多,讓老師覺得有心無力,並感覺行政單位沒有把他們當成伙伴,他首先以身作則,把老師反省的聲音真正納入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整個教育才可能推動。

黃榮村歸結教改問題的原因首重教師價值的重建,包括政策執行過程中不能過度理想化,更不能忽略現實環境的配合及社會接受程度,他作為教育部長,必須要能充分掌握基層意見。

近年來被認為轉型為「功能取向」的全國教師會就認為,如果沒有黃榮村的願意溝通,邀請他們參與會議,針對完善的配套措施做出研究建言,全教會能發揮多少的實質影響,其實都是空談。

教改10年關鍵

黃榮村檢討教改

  教改的第1個10年週期也在黃榮村的任內悄悄過去。黃榮村肯定十年教改以來,多元發展還有彈性發展,但是絕對比以前進步。他認為,從十年教改指標變化,其中很多方面有改進,但也有些指標仍需要檢討。

以大學多元入學為例,雖然高中生目前可以透過申請、推甄、考試分發三種管道進入大學,但是,根據教育部統計,仍有高達70%的學生選擇考試分發的管道。有關學生容量的擴充普及,然而,在相對的經費和資源投入是否讓學生平均素質提升,教育部責無旁貸。

現在的實際情況多半讓人覺得,多元入學的方式還是走了回頭路,根本達不到多元拔擢人才的目標。該怎麼找到其中的問題,黃榮村說,大學進退場機制一定要做。

近年來紛紛宣佈往研究型大學的國立大學,要的是學生的研究能量,能量哪裡來,智育不是唯一但是卻是必須的審查標準。黃榮村不諱言,看似多元的升學管道,擺脫不了以「智育」取才,這也是高等教育難以打破的迷思。

九年一貫

師資最重要

  黃榮村任內提出九年一貫課程的最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在師資職前培育以及教師在職進修。去年的教師節前夕,黃榮村曾表示,未來應該調整師資職前課程架構,讓教師除各領域主修專長專門科目學分外,也需修畢領域核心課程及同領域其他主修專長之下限學分,才具備該領域專長的任教資格;

在職進修管道方面,教育部目前亦規劃出領域教學學分班以及專長增能學分班,同時以推廣教育班次方式招生具合格國中教師資格的待業教師和實習教師,以提供這些老師充實九年一貫課程知能的管道,落實師資的培育,因應未來的變遷。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