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Monday, May 03, 2004

穿越都市叢林的禪思

文/永芸法師

冬日的午後,玻璃帷幕窗外那亮燦燦的陽光在呼喚我。我探頭,聯合報大樓前的那排竹子不但綠了,也長高、長密了。看到生命的成長令人歡喜,就像看到了希望。台北的天空,難得藍白分明;趁報社還沒大忙之際,偷閒走出大樓,走向對面的國父紀念館。

這襲長衫,行走在這都市,總是成為焦點。當善意的、疑惑的、奇怪的眼神落在你的身上,總會想起高行健的那句話:「當一個作家想要充分表現自己的感受而遭遇阻力時,怎麼辦?如果,他不想自殺,就只好逃。」也浮現龍應台的身影,那位「愈是身處群眾愈感孤獨」的女強人。想到龍應台在卸下台北市文化局長一職時,在電話中給我的鼓勵。我能體會外表強勢而內心善良多情的人的苦處,尤其是擁有多重特殊身分的人。

我,一個來自叢林裡的修道人,卻偏偏在人間行走,還從事「少數民族」才會做的媒體工作。那種壓力、紛亂、緊張,逼迫著你每天都要練功:「想像自己雖身在紅塵、心在山林。」

在國父紀念館寬闊的天地裡,我昂首享受陽光。坐在「中山碑林」裡,我背靠著沉思中的孫逸仙雕像,把自己放空。

光復國小和國父紀念館僅是一林之隔,孩童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朗朗讀書聲穿過教室,在林間跳躍。另一班則吹奏著單調的笛子「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來做工……」,想起小學時我也是「口笛隊」的一員,直覺地想起那簡譜「533‧422‧1234555……」沒想到,三十年後,竟然是在這種情境下重溫舊夢。 那年頭,一個小孩,能吹口琴、練笛子、參加合唱團,可說是我童年最快樂的時光。 一個與世無爭的出家人,從事報業工作,轉眼間已有四個年頭了。這些年,我的活動空間就是從台北道場到聯合報,聯合報回台北道場。或坐公車、或走路、或開車,日復一日,我必須時時轉換我的思維,把有形的叢林道場延伸、擴大到任何一個我所穿越的空間。

‧ 之一 坐公車

我上班的方式大部分是以公車代步,白天從道場走過松山區熱鬧的五分埔,在服飾店前等公車,晚上從聯合報下班,再搭著公車回到松山車站。因為長期在五分埔那幾間服飾店前等公車,所以那幾家店的老闆都認得我了,就連公車司機也認識我,有時候還會寒暄幾句呢。

有次上車,我拿著「人間福報」的手提袋,一個小學生看到,很興奮地大叫:「人間福報!我們家也有人間福報耶。」

還有一次,一位男士要下公車前,特別來向我問好。他指著身上的 T 恤,很驕傲地說:「永芸法師,我到現在都還穿著普門雜誌的這件 T 恤……」我非常感動,那是以前我們只送不賣,只有推廣義工才能享有的榮譽。而這麼多年後,這位居士還穿著它、還記得我?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佛門說的「功不唐捐」,又再一次得到印證。

‧ 之二 走路

從聯合報走回台北道場,快則四十分鐘,慢則一個小時。我雖把它當成運動,其實,這是放下一天緊張的工作很好的紓解。

慢走,疾走,一路隨境思維。

這條回家的路,有各種不同的走法。大街小巷,怎麼走都能回家。

走出聯合報,在等紅燈時,一○一大樓、各種大樓林立。這號稱台北的曼哈頓,和我真正看過的紐約曼哈頓若何?其實沒兩樣:都是名利交錯而成的海市蜃樓。

走過中興百貨(之前的春天百貨),它旁邊有塊空地,擺設了一排投籃的機器,每天都有一群人站在那兒,機械式地投球以消磨時間。有業者腦筋動得快,製作很多機器的動物,並為這些動物穿上屬於牠們的衣服。於是你可以看到孩子們坐在電動的獅子、老虎、貓熊的背上,想像自己身處在叢林裡,其實只是機械式地在水泥地上爬行,孩子們卻樂此不疲。

我走過這些繁華街肆,與紅男綠女擦身而過。他們將怎麼看待這個出家人?我無視於這些異樣眼光,倒是想到佛門說的:「百花叢林過,片葉不沾身」或是「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這世界就是因為不一樣才可愛啊。

‧ 之三 開車

自從接掌了位於三重的福報大樓的職務,為了方便起見,有時只好自行開車往返。 在美國開車我不怕,在台北開車卻成了我的夢魘。往前開當然沒問題,停車卻是一大考驗。三重的車庫是升降式的,要剛好開進那個框框裡,需要一點技術。聯合報的停車位更窄小,第一次進去是守衛帶我進去;第二次我開到門口,乾脆下車請守衛幫我開;第三次這個笑話就在聯合報傳開了。

尚未取得駕照時,我一度很熱愛開車。有次大清早在濱海公路練車,看到前方檢警,心想:「完了。」沒想到警察伯伯攔下車後,一看是位「師父」,看都不看便放行了。但我沒機會真正地在大馬路上開車。

到了美國不得不開車,就大膽地開上高速公路,讓待在美國多年還不敢上路的人刮目相看。回台灣,才發現台北交通之亂。每個人都像敢死隊,衝鋒陷陣。於是,開車成了噩夢。

如何優雅地走過人生?
不同的方式,會有不同的過程,其實終點還是一樣。
春夏秋冬,日復一日,心境也會造就出不同的風景。
就像報紙,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刊登出來的就是「新聞」。
修行也是,在每天一樣的日子裡,多一份禪心,就能成就不一樣的自己。

fr.: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112&s_cat=人文抒情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