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跑哪去?
編譯 賴明芝(資料來源:舊金山紀事報)
正當美國在自然科學的主導地位受到其他國家威脅之際,教育人士和科學政策制定者開始試圖找出新方法,吸引美國的年輕學子投入科學職業。
但由於缺乏科學方面的良師益友、家長會逼孩子找更有「錢途」的職業、投身科學的女性和少數族群受到歧視等因素,使得許多學生打消將未來投入實驗室的夢想。
「全國自然科學委員會」上週公佈的一項報告指出,美國學生接受科學家訓練的人數開始下滑的情形,令人感到憂心。美國年紀在18至24歲之間獲得自然科學學位的人數,已經跌至世界第17名。該報告發現,同樣的項目,美國在30幾年前的排行是世界第三。
「全國自然科學委員會」表示,這股趨勢可能會導致美國未來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缺乏,而無法滿足這方面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最後還會危及美國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
這份報告出現之前,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和其他報紙才紛紛以頭題的方式警告,美國正在失去其科學方面的主導地位。科學政策制定者引述一些統計資料,證明美國的科學發展出現壞的兆頭:
?根據全國自然科學委員會,由美國人撰寫的科學論文自1992年以來,已跌落了10%。
?美國刊登在一流物理期刊《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的論文數量比例,已經從1983年的61%下滑至目前的29%。
?亞洲國家專利權獲得的現象激增。從1980到2003年之間,日本在世界工業專利權的佔有比例從12%提升至21%,而台灣在這方面的表現也從零成長至3%。相反地,美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從1980年開始,已經從60%減少至52%。
美國參議院反對黨領袖湯姆‧達契爾(Tom Daschle)表示,他對此感到相當憂心。他表示:「對美國過去所有成功的人而言,美國在科學界的主導地位開始出現不利的徵兆。」
但有些富有經驗的科學政策觀察家則是以比較懷疑的眼光看待之。有些人認為,政府的報告和文宣的曝光增加,是聯邦政府科學機構企圖籌措更多資金的手法,與此同時,美國國會正準備下個年度的預算。
全美最頂尖的科學期刊《科學》的社論主筆,則以較為折衷的觀點看待這場關於美國自然科學前景的論戰。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學家唐諾德‧甘迺迪(Donald Kennedy)表示,他發現美國的科學水準仍維持在相當優秀的程度,但他也表示,關於美國科學競爭力的擔憂,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畢竟大學方面並沒有盡全力使美國最優秀的大學生認真考慮從事科學家的行業。
有些人則抱怨,這種關於美國科學競爭力下滑的論戰根本是過時的觀點,區分「我們的科學家」和 u他們的科學家」是種落伍的說法。現在國際間進行科學共同研究的現象,十分稀鬆平常。
科學是國際性的事業,科學天才現在漸漸分布於世界各地。而這也不是壞事啊!《科學、金錢與政治》(Science, Money and Politics)一書作者格林伯格(Daniel S. Greenberg)說:「嘿!要是歐洲的列支登斯敦發現某個癌症的解藥,我才不會難過呢!」
今年春天,哈佛大學一個委員會呼籲針對30幾年來的課程設計,做出大幅度的修改,其中,將增加必修自然課程的數量。
該委員會表示:「哈佛大學的畢業生應該要能夠了解諸如《科學》和《自然》這類期刊上的新聞和文章。」
某些人則擔心,家長要求孩子要賺大錢的壓力過於沉重。
學生開始逃避自然科學或是人文學科的職業,而改唸商業方面的領域,認為這樣才會有「錢途」。美國生物電流的開創人物寇漢(Daniel Callahan)指出,美國已經變成一個太商業化的國家。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