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我一個有安全感的社會
政治、經濟、社會與媒體,幾年來一起癲狂,把國民的心理狀態與精神情緒,逼到喘不過氣的地步。該如何做,才能挽回集體互相戕害的心理健康?
文/張曉卉 攝影/邱瑞金
儘管往嘉年華式設計的總統就職典禮即將到來,但暗潮洶湧的社會氛圍,彷彿滯留的低氣壓,罩得人總是覺得喘不過氣來。
「想熱鬧歡喜慶祝的飯粒(泛綠),對上怨憤填膺要真相的飯籃(泛藍),兩邊都想嗆聲叫喊,又怕社會大動亂,心情怎麼好得起來?」自嘲是「飯桶」、中間立場的劉先生說。
精神健康亮紅燈
《康健》的「國民健康意見大調查」也發現,高達八成三的受訪者覺得台灣人的精神情緒愈來愈嚴重;六成三的人擔心台灣的自殺率會愈來愈高。
這種擔心並非杞人憂天,根據衛生署統計,自殺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九名,每十萬人口中就有13.6人是自己尋死的,比起歐美等已開發國家還高。
雖然政治紛亂影響人們心情,但台灣人精神健康亮紅燈,已經是近十幾年來日趨嚴重的事實。
台大醫院精神科教授葉英的研究指出,台灣地區精神官能症的比例,20年來增加了8~15倍;衛生署的統計顯示,憂鬱症門診和住院人數4年內快速成長3倍;還有研究推估,全台灣約有五分之一、大約360萬成人有各類精神病。
引起心理精神問題的因素,基因佔一部份,但社會環境壓力的影響更不容小覷。「歹年冬,多肖人!(台語,時年不好,精神病就多之意)」這句俗諺雖不雅,卻頗傳神。古典社會學大師涂爾幹早在一百多年前對針對歐洲社會急遽變遷、固有規範秩序受破壞而指出,在經濟蕭條的不穩定時代,個人與社會疏離感增加,容易出現「脫序型自殺」。
台灣前幾年經濟低迷、失業率屢創新高,學業、工作負擔有增無減,社會貧富差距急遽擴大,失落感增強,自覺邊緣化,失去最起碼的自信心、自尊心的人增多,再加上羶色腥新聞充斥、人際關係疏離、社會緩衝爆炸情緒的正向力量趨微,使人浮躁難安。
壓力大,小則脾氣變壞,常動不動就和別人起衝突。台北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詹佳真有不少病人是因公司精簡人力,造成工作量加重,還怕做不好會變成下一個裁員的對象,精神緊繃得常和同事吵架、失眠而就醫。
當壓力大到瀕臨崩潰,更可能使人一頭衝進精神病漩渦,甚至尋短。「工作壓力大,(自殺)是我自己的決定,請別怪任何人,」雜誌社總編輯袁哲生寫下遺言,自縊拋下老父妻子。
「大環境不穩定,容易誘使情緒較脆弱、或是潛藏有精神病因子的人發病,」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本堂認為,要改善台灣的精神健康,政府一定要讓人民有基本生活的安全感。
能吃飽、穿暖,的確是重要安全感來源。「否則再多的高鐵,也只是提供貧病夫妻多一個自殺的地方而已,」一位精神科醫師批評。
「貧富差距的另一面,就是健康差距,」世界銀行曾在2003年提出警語。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江東亮則提到,台灣死亡率高的縣,往往就是社會經濟發展慢、平均家庭收入低的縣。
舉花東為例,台東有好山好水,居民死亡率卻比台北多一倍;花蓮有慈濟、門諾等大醫院,65歲以下人口死亡率卻和台東相差無幾!「加速貧窮縣市的衛生建設,優先提升弱勢族群的健康水平,讓人人健康,是執政者無可推卸的使命,」江東亮呼籲。
全民有安全感,還需要築起緊密的社會人際網絡。江東亮兩年前發表的研究便發現,台灣民眾不信任他人的比例高達7成。一場總統選舉之後,原本冷漠的人際關係恐怕更疏離。「社會不仁,大家自掃門前雪,精神苦悶的人找不到人傾吐,也不相信社會會照顧自己的小孩,結果就是想自殺的父母親,逼、拖、騙無辜兒女一起陪葬,」看過太多這類尋短案例的林本堂慨嘆。
政局紊亂,貧富不均愈烈,亟需政治家的智慧,有所為與有所不為。
除了政經的施政外,眼前即刻可做的,精神醫療界認為是加強心理建設教育,以及儘速建立社會支持體系。民間公益組織已經起跑,企圖重新建立人際網絡,比如精神健康基金會便培訓精神健康志工,訓練課程結束,志工回到自己的社區,就可以關心並為親友鄰居做初步精神狀態篩檢,發現異樣,隨即建議或陪伴就醫,「建立起人與人的相互關懷,有時多打一通電話,就可以救一條人命,」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大精神科教授胡海國表示,報名培訓課程的民眾踴躍,顯示民眾對此類需求殷切。
學校、醫院等應掛大腦解剖圖
胡海國急切呼籲政府應該盡快「做好基礎精神健康教育,在學校、醫院、衛生所掛上大腦解剖圖,傳遞正確大腦知識和精神心理健康關連。」
因為知識是降低民眾排斥、歧視精神病的最好策略。
精神病的病因,很大關鍵在腦部。當生活壓力引發腦功能障礙至臨界點(閾值),便會使精神病發作。憂鬱症起因於腦神經介質的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功能過低;精神分裂症是由於邊緣系統的多巴胺過高等。
贏得執政,也需贏得心理正常的社會,如何重建台灣人民強韌樂觀的生命力,是執政者亟應面對的課題。
fr.: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content/066/066076.asp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