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文/簡靜惠
我們家是大家庭也是企業家族,我只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對他們有著很高的期望。我先生的事業繁忙,於是管教孩子的責任就落在我身上。
兒子讀高中的時,和我的關係並不好。有一天晚上,我請他幫忙修理浴室的水龍頭,叫了兩次都沒動,第三次叫他時,他竟然火了,一氣之下便離家出走。這期間,我和他爸爸簡直急瘋了。我們到處找他,學校、同學家、西門町、撞球場……心裡想著:只要他回來,要我做什麼都可以。我和先生也做了多次的深談,甚至還請教一位從事心理輔導的好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我先生說:「想當年我也是這樣呀。兒子沒留級,就很不錯了,有反抗才會發展自己的思考、想法……」
我們的朋友說:「十七、八歲的孩子正是青春期,努力要做自己,不願受拘束、被管,你要試著去了解他,有耐心地與他溝通,而不是只是要求和命令。」
分析的結果,原來問題出在我身上,這對我來說真是個當頭棒喝。
早年我讀書時可沒這麼糗,我讀的都是好學校,成績不是頂好,但也是中上,而且從不翹課,作業都準時繳交,何況後來我也是讀教育的,而且主攻輔導與諮商,怎麼自己的孩子就是管不好,這太奇怪了!
為了讓孩子回家,我願意做最大的讓步。我試著把母親的角色放下,誠懇地與他溝通,讓他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學科,作息也由他自己安排。我學習將自己放在與他平行的位子上與他一起生活,關心、但不干涉,信任、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僅僅是我們的兒子。
就這樣,我們變成了朋友。這樣的轉變真是太好了。不僅我自己的壓力減輕,我的兒子似乎也在這種平和的關係裡,輕鬆地去看自己的當下與未來。他知道必須為自己的前途做抉擇,到底要顧及現實或是發展個人的興趣?在我們與他平靜地談了幾次之後,他決定要進入羅德島藝術大學讀工業設計,之後就一直朝著自己的興趣發展。我從小就訓練孩子:凡事自己做決定,自己決定的事,自己就要負責,看來還滿管用的。
女兒與哥哥差兩歲,因為有哥哥的前車之鑑,我對女兒的教育方式相對寬容多了,尤其先生更是疼女兒到近乎溺愛的地步。女兒告訴我:「當年我讀高中的時候很愛玩,常常回家時爸爸都在客廳等我,還裝著說:我也剛回來。有時也會配合我的要求,到那時很熱門的KISS(青少年跳舞的場所)接我,半夜一點耶!」
似乎,那樣的親密存在於他們父女之間,非常珍貴也很難得。我的女兒最近為她的阿姨寫了一篇童話,在作者自述裡寫著:「我想把這個故事獻給我的父親洪敏隆先生--我最珍貴、最獨特的小精靈。」小精靈是早期非常熱門的電玩,對女兒那一代的意義是:「在『小精靈』的世界裡,小精靈與小魔鬼的關係一直在變,而我們與生命中所有重要角色的互動也是這樣有趣地在形式上做變化。有時候我們會爭吵,有時候我們會一起玩耍,有時候我們會走開一下,有時候我們也會停下來,輕輕提醒對方:『生命中的寶物在那』……」
我無法確切地知道,先生與兩個孩子之間的互動情況。但我知道先生寬厚真誠的人格特質,是孩子所得到最珍貴的遺產,影響極其深遠。他離開我們的時候,兒女都在美國上大學,對於父親的離開,兩個孩子好似一夜之間長大十歲,我更是把他們當做大人般對待,與他們商討所有相關的工作與生涯。此時我是母親、也是父親,更多的時候我是孩子們的朋友。我們開誠布公地談,有時甚至也會揣摩:如果爸爸在時會怎麼想?怎麼做?我發現他們對於爸爸的離開,都能很理性地接受,雖然在內心深處,我們有很深的不捨與想念。
記得某次農曆新年,兩個孩子從美國回來。我忍不住叨念起兩個孩子為什麼不趕快結婚?正在開車的兒子說:「我可不可以不結婚呀?」我心裡很不願意,但仍咬著牙說:「好呀。」想不到坐在後座的女兒也說:「我可不可以也不結婚呀?」我簡直氣瘋了,衝口而出:「那我可不可以結婚呀?」兩個孩子一起大叫:「可以呀,可以呀。」這當然是玩笑話,所幸在前兩年,兒子女兒終於各自婚嫁,完成了終身大事,而我心中大石也就此落地,開始安度我的晚年。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112&s_cat=人文抒情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