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Thursday, June 10, 2004

催眠就像一個麻醉的步驟

文/廖之韻

「心理治療,不僅是催眠治療,主要就是清除不好的信息與開放好的信息這兩個要項。」

——精神科醫師王悟師談催眠治療

來,閉上眼,跟著我數,三、二、一,然後醒來!嘿,你還在嗎?還是跟著人云亦云進入了關於催眠的以訛傳訛之中?說到催眠,你又會想到什麼?是子不語的怪力亂神,還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這些那些的種種好奇與揣測,似乎讓催眠覆上了神秘的面紗,也更加不清不楚地繼續對它產生各樣莫名的想像。

事實上,催眠既非不明不白,也不怪力亂神,它些許是與人們之前熟悉的既有生活樣態有所出入,或是說,是另一種樣貌的開放視野。在全盤否認與拒絕催眠之前,我們也該知道,早在好幾世紀前,催眠就是人類曾經從事的活動/儀式/治療,現在不少心理師或是精神科醫師也藉由催眠治療來解決案主的問題。還記得幾年前引起話題討論的《前世今生》嗎?這本書的作者魏斯可是受過專業科學醫學訓練的精神科醫師,誰說催眠僅是江湖術士的小把戲呢?它可是一門大學問。

然而,也不得不承認,在實證科學掛帥的主流價值下,催眠缺少了更深入的研究與討論,因此也引發各家眾說紛紜的困擾。但是,沒有實驗理論支持,也不表示催眠就是無稽之談。為此,我們訪問了曾任花蓮玉里療養院主治醫師,現在在署立澎湖醫院精神科以及台大醫院精神科皆有門診的王悟師醫師,就他本身心理治療、催眠治療等的專長,與我們走一趟心靈之旅。

心靈資料庫

‧ 跨過身體的意識層面

催眠是什麼?王悟師說:「催眠可說是一種精神狀態,與清醒時不一樣。清醒時的意識在大腦,催眠時則藉由誘導而拉開了意識層面,擴展到比較深的『心靈』,甚至超越了身體範圍,在身體周圍成為一個場。」這前提是不要執著於「心」等於「腦」的假設,他以為在大腦可思考的層面之外,有另一種意識層面,就是我們的「心靈」,心靈是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狀態,更是遠超過我們現在的想像。而催眠,或許可以說,就是原本的知覺意識擴展到了心靈深處。

至於可擴展到什麼程度,則是隨著催眠誘導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可能回到小時候,也可能回到上輩子,當然,也不無可能就是在現今的幽暗處探尋,這些大多都是清醒時被我們忽略、壓抑、遺忘的東西。因而,催眠是不同於平常的意識狀態,但也絕對不是睡著了。基於此,王悟師說「催眠」這個詞,在他看來改為「深入心靈的精神活動」差可比擬。

舉了個簡單的譬喻,他說:「心靈像是資料庫,而且是一個很大的資料庫,儲藏著許多自古以來的宇宙產物、變化的信息、事物的原始資料、甚至是靈魂的真性與神性。」如此龐大的心靈資料庫,可處理大筆心靈資料,催眠就是開發心靈能力,進入這個訊息資料庫中檢視自身。

催眠最引人詫異的無非是回到「前世」,或許,對於不相信前世今生的人來說,催眠狀態下出現的前世影象讓人很難接受。但是,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回到小時候」?而又為何不少從事心理治療或精神治療者,仍會以催眠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呢?這些接受過完善科學訓練的專業人士,為什麼也會相信心靈之說?這似乎讓我們感到了矛盾。王悟師表示,我們的科學發展目前追不上心靈層次,兩者間存在著一段距離,加上現在對於催眠並不是這麼地積極探索,所以會覺得缺乏科學根據,但沒有科學根據不表示不存在。他樂觀地相信有朝一日催眠也會變成科學知識的一部份。

清除垃圾山

‧ 壞的不去,好的不來

給予催眠一個解釋與定義後,王悟師說到了他的專長——催眠治療。他說:「心理治療,不僅是催眠治療,主要就是清除不好的信息與開放好的信息這兩個要項。催眠治療時,案主深入心靈資料庫,把混亂的信息整理一遍,或是『抓到』不好的部份。簡單地說就是除障與恢復固有,然後提昇自我。」

其實,在我們的內心,都存在著黑暗的、不好的東西,甚至多到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只是我們不見得會發現。王悟師做了個有趣的比喻,這些黑暗面堆積起來就像是心靈的垃圾山;整理壞的東西一方面像倒垃圾,一方面又像攀爬垃圾山。整個過程不一定舒服,或許會經歷一些辛苦的體驗,但是壞的不去,好的又怎會來呢?

「以外科手術來說,可能會比較容易瞭解。」王悟師把心理治療與催眠用我們習慣的外科醫療來說:「就像在開刀的時候,清醒時可以開刀,麻醉時也可以開刀,而催眠就像一個麻醉步驟,藉由催眠誘導讓案主進入、深化心靈,然後再處理問題。」不見得所有外科手術都需要麻醉,也不是心理問題都要經過催眠才來治療,王悟師自己使用催眠治療的時機在於一般心理治療速度太慢、案主自己要求、或是沒有顯著心理問題但是對自己心靈身處有興趣探索的人,當然前提是被治療者的個人意願。

身為一名精神科醫師,王悟師說催眠改變了他對於心靈深處的瞭解,藉由自我催眠的過程,去整理平常不會顯現的潛意識,可以提昇處理自己或別人心理問題的能力。他說:「生活中,精神上的、心理上的問題其實很普遍,如果有機會可以經驗催眠這種精神活動是一件不錯的事。或是簡單一點,在家裡我們可以藉由靜坐來穩定自己的情緒,這就是最簡單的自我催眠。」

跟著王悟師的催眠導覽,無論你是否同意他對於催眠的觀點,至少,有那麼些許破除了催眠的曖昧不明,是不是也在心裡記錄了一筆催眠資料?從前世今生之謎到整理心靈資料庫,認識自己、面對內心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能藉由催眠來提昇自我,又何樂而不為呢?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131&s_cat=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