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Monday, June 07, 2004

搶救大學-都是行銷惹的禍?!

大學正面臨全新的挑戰 南方朔

近年來,當我們打開美歐、甚或其他國家的報紙雜誌,總是會發現各式各樣有關大學危機的報告,不但頂級的牛津和劍僑出現的財務因難,美國的長春藤盟校和州立大學也都一個個收支失衡,大學這個財務蘊育了,人類精神文明和科技文明的基地,剎那之間好像竟然變成了讓人心煩意亂的問題。

而這種問題的出現,當然有著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過去幾十年來,尤其是最近的二十年,幾乎每個國家在總體財政資源的分配上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軍事以及社福、醫療等方面的支出持續擴張,而公家部門的教育投資則在排擠效應下相對減少,加以教育的固定投資龐大,而學雜費又無法無限上漲,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的財務吃緊,公立中學的品質日降,當然也就成了難免的趨勢。就以美國為例,州政府對大學的補助已由四十年前佔稅入的9.8%,降至目前的6.9%,也算名校之一的密西根大學,四十年前校務經費裡來自政府補助的比例高達70%,現在則降到了只佔36%。

由於大學財務吃緊,過去二十年也是美國大學積極求變的時刻,頂級的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等,日益加強他和「軍-產復合體」之間的關係,一些絕對動機密的軍事科技研究,憲兵在實驗室門口站崗早已成了常態,而與產業界合作,從專利權裡得到利益,也是許多院校賴以維繫的關鍵。「利潤中心管理制」儼然已成了一種新興的浪潮,他無可抵擋的衝入了這個以前被人認為高尚、沒有銅臭,以清高和追求真理自栩的領域,大學的財務與管理也因此而成了一個新的學科,像邁阿米大學甚至開設這方面的碩士課程。

大學在時代改變中,開始調整步伐,把它像「市場」那樣來經營,因而大學儼然變成了一個新興的「大學產業」,這究竟應讓人振奮呢?或讓人唏噓?這乃是至今仍無答案的難題。而柏克萊加州大學公共政策教授大衛‧克普這本<<搶救大學>>,就是一本大學求變過程裡各種悲劇、喜劇以及鬧劇的眾生錄。

在喜劇之面,我們看到有些大學把優良的市場及管理觀念帶了進來,而有了極佳的表現。例如過去名震一時的芝加哥大學,有陣子排名直落到了第十四,經過一番調整改變,現在又回升到了第九;費城近郊的海狸學院,經過改名為桃源大學,加上許多求變措施,也有了敗部復活的生機。這種喜劇故事,的確讓人能夠振奮,而可能我們都不知道的,乃是美國的企管學院,以往一直是賓州的華頓商學院遙領風騷,但現在已讓位給了西北大學。

而有喜劇,當然也就會有更多的悲劇。例如長春藤盟校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搞網路的「淵博網」,最後是慘烈宣告失敗;英國開放大學跨過大西洋而來,那麼好的一個新大學體制,竟然也在美國鍛羽而歸,有許多大學由於過份的商業化,不但搞得雞犬不寧,也讓校譽受損。

而在這些大學求變的眾生錄裡,最多的當然還是產生了許多鬧劇:各個大學為了搶學生,爭排名,各種花招,甚至舞弊之事也都層出不窮,而新興的幫學生申請學校也居然成了一個新興行業;有些大學拼命出高價挖教授,讓學風為之大變,學校管理裡的各種外包,採取兼任制,甚或為了取悅學生,像「莎翁輕鬆讀」,「科學需實驗」等課程也敢開。為了多些收益,有些好學校也開一些補習班式的課程。種種光怪陸離之事的確層出不絕。

而有了大學的喜、悲、鬧劇,當然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而且讓人難以評估的新趨勢。舉例而言,像鳳凰大學這種既有實體大學,同時又有網路大學的新體制,它的學校即公司,而且還股票上市。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資訊科技也開展出新的而且更實的認證課程,麥當勞的培訓中心「漢堡大學」也一定程度取代了大學的某些功能。

也正因此這本<<搶救大學>>,一方面是對美國當今大學的求變過程留下了扼要的全紀錄,但由這些紀錄裡的悲喜鬧劇和新趨勢,它也的確讓人理解到,在這個一切皆變,、一切已變的時代,大學的確在「身份」上已面臨到了極大的挑戰,一方面堅守大學應有的創造角色,但也不排斥世界變化所給予的壓力和新趨勢,理想結合現實,或許才是大學不成為「問題」的唯一選擇。

而近年來,〈搶救大學〉裡所寫的許多現象,其實也相當程度的反映在台灣的大學問題上。許多大學為了財務壓力而搞兼職制,使得教育水準日益向下沉淪,各大學競相搞「育成中心」,留下一籮筐的笑話;當然更別說教授為了爭出名而搞光怪陸離的學問,以及校際在排名及評鑑上總是風風雨雨了,當看著台灣大學裡也有的各種怪現象,就讓人覺得《搶救大學》不只是寫給美國人看的而已。我們可能也必須同樣的對大學角色及其改變和困境,要有更宏觀的未來性思考了。

fr.: http://www.cwbook.com.tw/cw/TD.jsp?info=PREFACE&pid=BCCE0017P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