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Thursday, June 10, 2004

心理治療Live現場-心理治療旅程的良伴

文/梅當陽(花蓮鳳林榮民醫院精神科主任)

在眾多談論心理治療的書籍當中,《心理治療live現場》(以下簡稱「本書」)算是相當實際的一本,探討許多心理治療工作者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

本書的主要作者本身在大學主修心理學,後來接受醫學院訓練之後,選擇成為精神科醫師,並在精神科醫師的養成教育中接受訓練與督導,而成為以心理治療為主要工作內容的心理醫師。這本書正是作者與昔日的心理治療督導合作完成的一本著作,讀者可以在書中許多治療性對話的範例中,觀摩到心理治療臨床督導的功能與意義。

做為一位誠懇的作者,我看到她在討論各種主題時,以其親身經歷道出了心理治療界的新兵在初入門時的不安與疑惑。在本書中,作者用心匯集心理治療的新鮮人在實際工作上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問題與狀況。更可貴的是,在探討每個主題時,總是能以「實問實答」的態度,運用許多個案與治療者的對話內容,說明治療者可能遭遇的狀況,並呈現可能的因應之道。這些對話雖然是「虛擬的」,卻是根據作者在臨床工作或被督導過程中的實際經驗寫就,正是這些鮮活的對話與作者在對話之後所做的解說,讓本書更具可讀性。

剛拿到本書的譯稿時,翻閱之初,心中最先出現的印象是,這似乎是在談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而且前幾章內容讓我感覺有些細瑣。之所以這麼覺得,是因為在前面幾個章節,作者似乎花了太多篇幅去討論心理治療的「小節」,包括如何與個案進行第一次的電話聯絡、第一次會談時的注意事項、前四次會談中的重點提示,以及在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之前,在會談中應該先完成身心狀態與心理社會發展史各方面的諮詢等等。然而,這些細節看似繁瑣,卻正好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美國現今的心理治療體系中所培育出來的心理治療工作者,在養成教育中所接受的嚴謹訓練內容。

在談到心理治療時,我常會提到:「不同的治療學派,不同的治療者,帶給個案的治療經驗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也可能因此有不同的治療功效。」在書中,作者曾透露自己是折衷學派的治療者,但過去的訓練較著重在「精神動力學派」的治療模式。精神動力學派其實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延伸,而在以佛洛伊德為鼻祖的傳統精神分析學派之外,六○年代以後也逐漸形成了所謂的「當代精神分析學派」,主要內涵包括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及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等兩大學派。

我個人所受的心理治療訓練,主要就是自體心理學導向的心理治療模式,在閱讀本書時,作者呈現的治療觀念與回應個案的風格與方式,的確有許多自體心理學的影子。像在本書第十五章中,討論關於「同理失誤」的主題,同理失誤本是精神動力治療導向的治療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情形,但當同理失誤發生時,治療者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能夠覺察到「同理失誤」的發生,繼而同理個案在經驗治療者做出的錯誤解析時的挫折經驗與感受。我在這裡看到了作者治療風格中融入的自體心理學色彩。

我認為,作者在書中展現的治療風格,其實正是目前學習精神動力治療工作者的主流狀態,亦即將古典精神分析、客體關係與自體心理學等各派的理論與治療觀念,統整於個人的治療風格中,不再將自己的治療模式嚴格地侷限於單一學派。

透過這本書,讀者也可以觀摩到一位「心」治療工作者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個別督導的重要性,而在國內的心理治療臨床督導制度猶待落實之際,這類經驗的呈現與分享,對許多有志於心理治療學習的人,應是難能可貴的參考。雖然這是一本心理治療工作者與其督導共同完成的書,也有許多內容取材於作者被督導時的經驗與心得,但仍要提醒有志於心理治療的學習者:閱讀本書並不能取代你在實務經驗中被專業心理治療工作者督導的訓練過程,尤其是因為個人的差異,需要透過督導過程去學習、了解與補強的地方往往不盡相同。我一向認為一段時間夠長、規律、以實際個案與真實會談過程為素材的心理治療督導,在心理醫師的養成訓練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如果要挑剔一下本書的缺失,我想用俏皮一點的話來表達: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其實也是最大的缺點。前面說過,這是一本心理治療實務的書,正因如此,在閱讀過程中,我的感覺是作者在有些地方談的理論似乎太少了。因此,對有心學習心理治療的朋友來說,仍需要閱讀其他能完整介紹某一治療學派與理論的書(包括人格發展、精神病理,以及治療理論等等)。

綜而言之,我認為這本心理治療的書可看性頗高,內容相當具有臨床實務的參考價值。如果我在剛成為精神科醫師的頭幾年,手邊就能有這樣的一本書,將會是學習心理治療旅程中的良伴。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131&s_cat=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