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Monday, April 26, 2004

潭南部落簡介

文■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潭南部落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最北端,鄰近日月潭,在日月潭的南方,所以直稱潭南。要進入本村可由水里──地利至部落,也可由埔里──日月潭至部落。

布農族共分5大社群,分別是郡社(is-bukun)、巒社(tak-banuaz)、丹社(taki-vatan)、卡社(taki-bakha)及卓社(taki-tuduh)。在5大社群中其中最大的是郡社。潭南部落則是卡社的大本營。

潭南村舊部落名為「Acang bakha」,意即為卡社的部落。在Acang bakha裡,有以下幾個重要的聚落:

一、Acang daingaz:這是舊部落中最大的聚落,早期布農卡社群從Acang banuaz遷移時居住戶數及人數最多的地方。後來日本人統治台灣期間,在舊部落設立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分上、下兩層,而且也有運動場,規模相當於3個籃球場的大小。來自各個地方的小孩都要來上課,住比較遠的小朋友就住在學校。每年都會有一個運動會的選拔,成績很好的大人小孩都要代表這個社群到一個叫qani tuan的地方去跟別的社群比賽,比賽獲勝者還有機會到集集鎮跟漢人比賽。所以Acang daingz的特色是有一個很大的活動空間,也是族人聚會的地方。

二、Babai lung:這個地名是人的名字,而且是個女人名。故事的由來是:有一天,有一位婦女在經過這個地方時,一個不小心滑了一跤,沒想到這一滑下面竟然是懸崖,她心想這次死定了,但最後卻是平安無事。為什麼這位婦女沒摔死呢?原來在懸崖的下面有一層厚厚的樹藤把這位婦女給接住了,所以這位婦女最後逃過了一劫。這位婦女的名字叫Bai lung,所以這地方便取名叫做Babai lung。

三、Lulu qai:lu qai母語是鳥的意思,各種鳥類統一的稱呼叫lu qai。而lulu qai地名的由來是在這個地方有一隻很大的鳥,但不知道是什麼鳥,傳說應該是老鷹吧!而這一隻大鳥大到可以把一個小孩抓起來帶到深山裡吃掉。而這個地方因為有這樣的一則故事,所以就叫做lulu qai。

四、Ca lang kaz:是舊部落中最大的狩獵場,後來約在民國20幾年時,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整個社群的居民,於是便將部落居民強制遷移。將部落居民從Aacang bakha遷移到現在潭南村一個叫su lili的地方。lili是國語稱為蕨類的一種植物。而在這個地方因整片都長滿了這種植物,所以村民稱這地方為masu lili。而因為lili「蕨類」的日本話叫做ua lavi,所以潭南村的母語名稱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叫ua lavi。至於為什麼後來又遷上來lai da zuan呢?因為su lili這個地方以前有一種傳染病,聽說是天花、或是結核病的傳染病,讓部落內一天會死好幾個人,所以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才遷上來lai da zuan,也就是目前的潭南村。

目前潭南村的傳統疆界領域包括:

一、Ku nung:Ku nung漢語名稱(古能)這個地名的由來是以前日本人將族人從舊部落遷到su lili來以後,他們養的牛、羊、馬都集中在ku nung這個地方管理,這些牲畜把ku nung的地踐踏得連草都長不起來,而遭到踐踏的土地、看起來不平的地方,母語就叫ma kunung kunung。古能目前是潭南村一鄰村民的居住地。

二、Ci ki:Ci ki以前也是村民的住所,據說ci ki這個地方以前遭到土石流的侵襲,住在這一區的居民只剩一個人沒被沖走,其他的全部這一場土石流罹難。至於ci ki這個地名的由來為何,那是因為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是在本部落以北最旁邊,而最旁邊的母語發音叫ci ki因此這裡的地名就叫ci ki了。

三、Aq ca:部落老人家說,這個地方以前也是潭南村布農卡社群的狩獵場,為什麼現在會變成漢人的土地呢?聽長者述說,以前的民意代表常常和漢人接觸,而漢人發現原住民喝酒的習慣。所以有一天那些漢人就帶了些酒,找這幾個民意代表喝酒聊天,而沒想到在我們這幾個長者喝得差不多的時候,這些漢人就將早已準備好的一份割讓土地證明書給這些代表們簽名。那時候老人們根本就看不懂內容寫什麼,當然也看不懂漢字,所以就在迷迷糊糊中簽了名,就因為老人一時的疏忽,使得我們潭南部落失去了aq ca這一塊土地。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