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Thursday, April 22, 2004

不斷幸福論

幸福,是一種態度。幸福的現場,在腦子裡。
認識幸福的人,學習幸福的人,才能得到幸福。

Die Gluckformel

我們天生熱愛生命。因為期待而心癢難耐,因為享樂而飄飄欲仙,因為與友伴意氣相投而心中湧出溫暖──這些都是腦的基本配備,也都是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人類幾乎在每一種情況下都能快樂。環境並不如我們所以為的那樣嚴重決定了我們的幸福。大型研究顯示:生活有無樂趣,是個非關年齡亦非關性別的問題;它跟智商無關,與孩子數目無關,也與銀行存款無關。一個住在孟加拉的工匠能夠得到快樂的方式,也許跟一個住在德國布來梅的公司職員不一樣,但機會不會比較少。對這兩人來說,對於所有人來說──得到快樂的重點在於如何利用就在身邊的機會。許多人「像個醉鬼般在找尋自己的家」似的在尋找幸福,法國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寫道:「他們找不到,但他們知道它的存在。」如果說,幸福的感受是設定在腦子裡,而且外在環境只能略微影響到人的幸福感(許多研究認為是低於百分之十的作用),那麼這只有一個解釋:我們在追求幸福的時候,被自己的腳絆倒了。

我嘗試在這本書裡介紹幾種可以帶來更多幸福感的辦法,也嘗試說明這些方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所提的這些建議,並不是從生活經驗而流傳下來的格言,而是以過去幾年來腦部研究的知識為根據──最主要是基於「腦是可塑造之物,成年以後還可以改變」的這項認識。我們可以訓練自己處理自己的感受。關於神經元的研究還顯示:沒有不幸福並不等於幸福。我們在腦袋裡有自己控制美好感受的開關。喜悅與樂趣,可以抑制恐懼和悲傷這類負面的情緒,就像風可以趕走霧。這就可以讓生活過得更愉快。我們可以透過有意識的練習來強化那些控制美好感受的開關。而我們能精準地讓自己處於自己就可以產生愉快和樂趣反應的情況裡。舉幾個例子回想一下這些重要方法:

‧身體和精神上的幸福感是密不可分的。情緒的源頭在於身體。身體的活動──包括性,經證明是最能提昇情緒的可靠方法。
‧積極比遊手好閒更能讓人幸福。經常有人說心情不好時就讓自己放個假吧,但這是錯誤的建議。腦子裡關於思想、計畫與感受的操控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假如腦子沒事做,這時憂慮就會毫不費力出現。另一方面,腦部的期待系統會喚起期待中的快樂,只要設定一個目標而且達到了目標,這時我們會體驗到勝利的感受。所以,活動可說會自動通往美好的感受。
‧一顆清醒的心靈會提高幸福感,即使它只是在觀察。集中精神的感知,經常伴隨著快樂感受一起出現。這種溫和的喜悅很類似因期待而來的快樂。我們可以訓練自己從專注中得到快樂。
‧憤怒或悲傷等負面情緒,不會因為我們把它們發洩出來就消失,反而會變得更強烈。習慣要把怒氣發洩出來的人,會傷害自己。這種發洩情緒的做法是基於一項現在已被駁斥的心理學理論。反而應該要有意識地控制住負面情緒,這樣才會對精神上的平衡有較大的好處。
‧追求多樣性與豐富。腦部的期待系統在面對愉快的刺激時很快就會變遲鈍,這時就會啟動了渴望與獎賞的惡性循環。如果我們經常是輪流享受生活中的趣味,我們就不會習慣那些樂趣。如果能多花心思安排一點驚喜和意料外的刺激,並且學習著不斷用新的角度看待已熟悉的事物,也就能保持生活的樂趣。
‧擁有做決定的自由,比實現了願望更有價值。對大部分人來說,自主掌控命運是得到幸福的絕對必要先決條件。假如不得不任憑環境擺佈,那實在是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感覺。人類和動物,對於這種無法作主的感受都會產生嚴重的精神與身體障礙。在必須不依賴別人才能得到某些渴望中事物的情況下,選擇自由不受束縛的人,多半會得到比較快樂的結果。
‧對幸福感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與別人的關係。若把友情和幸福、把愛情和幸福劃上等號,絕對不是誇張說法。我們對身邊人所付出的關注,可以讓自己擁有好心情。

這些基本原則適用於所有人,不過每一個人實現它們的方式會不一樣,也各有各的需求與偏好。所以本書的建議雖說是基於最新的科學和對成千上萬人所進行的研究,但它們只是鼓勵──你必須自己從中挑選對你有用的建議。

在尋求幸福的路上,最重要的練習叫做「認識自己」。這個練習不需要做特別的預防措施,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專心感知,自己對於各種外在刺激分別產生了什麼樣的反應,並且拿自己的慣性做一點實驗,這樣就夠了。如此一來,我們就越來越能找出是什麼東西對我們有好處──對於這個問題,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世上有六十億人口,也就有六十億個通往幸福的方法。

fr.: 大塊文化電子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