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Monday, April 26, 2004

商業邏輯無法改革媒體

連日來,「閱聽人監督聯盟」(簡稱閱盟)點名中天與年代涉及總統大選報導票數「灌水」、「造假」,引發了諸多社會討論。其中最被詬病的當屬台灣媒體環境的惡質化,為了吸引收視率與附帶的廣告效益,媒體拼獨家爭先與猛挖內幕報導,往往讓資訊的放送受到莫大扭曲,強烈損及閱聽人權益。此次,閱盟把問題掀開,足證媒體改造的迫切。

但話說回來,像閱盟這麼具有正當性的監督為何還會頻頻生波呢?箇中原因在於,閱盟向「台灣廣告主協會」要求抽兩台廣告的做法,讓人不得不產生目的與手段混淆的質疑。坦然言,台灣媒體的獨家風、內幕風乃肇始於解嚴後的媒體競爭大爆炸。在這個過程裡,媒體資源從過去的威權國家慢慢過渡到私人商業資本手裡,新聞的「客戶導向」雖然名為閱聽人優先,但實際上,這種媒體經營卻已經愈來愈像一種新的出賣術:藉著新聞的爭先與花俏(而非經過關關查證的「事實」生產)來招攬閱聽人,然後再把收視率所代表的閱聽人多寡化為實質利益,轉賣給廣告業主。

在這種商業邏輯的支配下,我們可以說廣告主早就已經支配了整個媒體環境,甚至該為媒體生態的墮落負起部分責任。舉例來說,像是各大報的消費生活版面,便是車商、食品與化妝品業者進行置入性行銷的樂園,所謂「流行新情報」其實就是廠商廣告,但與消費者有關的真實糾紛與查證(例如優酪乳是否真有減肥效果?)反而在「客戶關係」的考量下,被掩蓋不提。電視媒體亦然,由於整個廣告市場的大餅已從有線電視開放後,慢慢從報紙轉移到有線電視上頭,故我們也不難發現到各種產品發表會的「新聞化」報導,更是一種偷天換日的置入性行銷手法。

是以,從平面報紙到有線電視,整個產製銷的上下游環節,可說是全面被商品邏輯所役,而這正是對閱聽人權益的最大戕害。不難想見,閱盟呼籲廣告主以抽廣告形式抵制,自然引起媒體的恐慌,因為廣告主正是媒體資本的衣食父母,而不是閱聽人。但問題是,以資本之矛攻資本之盾能解決問題嗎?向商業邏輯搬兵或許可以收一時之效,但當廣告主吃到甜頭後,日後的可能索求與影響,是否會更得寸進尺呢?屆時,媒體資源的分配與運用是否繼續強化了這個不平等的支配關係呢?也因此,我們認為要改造媒體,非得真正創造出閱聽人這個免於商業邏輯殖民的公民主體不可,否則無以對媒體產生實質的「公共化」壓力。這是我們對閱盟的期許,也是我們對閱盟在目的與手段之間,可能產生混淆的拋磚引玉討論。

fr.:台灣立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