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Monday, April 26, 2004

傳播理論與實務的對話

混沌新聞找願景 產學唇槍舌劍

鍾起惠:研討會的結束不是終點 冀望公共新聞學概念更深入 以達拋磚引玉之效

【實習記者陳亮諭台北報導】有鑑於近來台灣媒體的表現,成為各界交相指責的焦點,針對新聞媒介的倫理責任與分際,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於昨日舉辦傳播教育中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公共新聞學--混沌新聞中的願景」研討會。

美國新聞學術界實驗了數十年的「公共新聞學」,儼然將成為新聞媒體的出路,此次研討會,是國內首次以「公共新聞學」涉及的3個層面,包括閱聽眾團體的力量、新聞工作者的實踐作為,及新聞媒體的行動對話,為主軸議題的省思,以做為惕勵台灣新聞傳媒界的拋磚石。

研討會一開始,新新聞周報社長南方朔,便以「混沌」2字做為開場,同時也呼應研討的主題,之後以「新聞媒體與公共責任」為題展開專題演講。南方朔認為傳播媒介日益發達,造成公共論述日漸消磨殆盡,在民主、政治的領域裡,也逐漸變型而產生「恨的政治學」與「市場式民主」,成為媒體興盛之下的產物。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教授羅曉南,接著主持「閱聽眾監督媒體實踐與對話」,參與此場的與談人包括廣告主協會理事長高志明、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盧世祥、北市婦女新知協會副理事長賴美惠,與媒體改造學社執委管中祥。這場討論分別以媒體最近的失序報導,如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相關新聞、320開票集體做假,和吳憶樺一系列的報導,以及媒體追求收視率的競爭狀況,分別陳述探討這些現象。

下午的場次,將重點放在「實踐論壇」的部分,相較於上午內容趨近實務,邀請天下雜誌資深記者林照真、公共電視國際事務小組林樂群、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廖雲章、南方電子報陳豐偉,由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彭懷恩主持,探討實務界如何落實「公共新聞學」理念,在現今媒體環境是否可行?與會者在一番唇槍舌劍、意見交流裡,激出火花。

最後一場由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鍾起惠主持,與會者有中國時報總主筆倪炎元、公共電視新聞部副理屠乃瑋、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馮建三,及台灣地區重建協會理事長盧思岳,鍾起惠表示,研討會的結束不是終點,而是冀望「公共新聞學」概念能更深入,以達拋磚引玉之目的。

fr.: 台灣立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