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Friday, June 18, 2004

家長不是 教育的旁觀者

【記者陳揚盛專題報導】教改10年來,家長參與學校的主、客觀條件隨著家長團體的覺醒而有所改變,許多家長會不再只是過去負責募款、頒獎的旁觀者角色。他們要終結聊備一格的家長會,積極成為學校教育的參與者,並希望藉此重建父母教育權。

法源確立 卻多流於形式

國民教育法第10條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應設校務會議,議決校務重大事項,其中包括家長會代表。此外,例如台北市教育局在民國88年9月也訂定了「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會議實施要點」,明文規定了家長正式參與校務會議,但當前的實質,仍不免形式化。

家長難以參與校務的原因,一方面是校方未提供適當且經常性的管道,資訊不對等下使得家長們難以充分明瞭校務的內容與實況,此外,各校家長會也尚未熟悉議事規則,對校園事務及各項規章也較生疏。

更重要的是,學校各種重要章則及校務發展計畫等,並未提交校務會議討論及議決,而多由校長一人決策或在校內其他會議(如行政會報)決定,使得校務會議流於形式,學校的家長會,就因此淪為學校行政的附庸,或是只能發揮背書的功能。

從家長日開始

現代家長會的嶄新意義,無非是希望各校家長會凝聚家長的共識,積極參與校務會議,有效發揮功能,進而影響學校教育政策與執行。

而家長會積極參與校務會議,不僅能提升家長會的內在體質,也能確保教育的環境符合多數學生的需要。

去年10月出現的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經全體共識在今年2月向教育部建議,建立家長與教育部間持續而有效的互動模式。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召集人蕭慧英說,「教育部家長日」是聯盟嘗試跨出的第一步,希望藉此機制,與政策的決策者間有最直接而持續的連繫,並將家長意見納入政策擬定與修正程序中。

顯而易見,家長是「政策回饋者」,也進一步定義與落實「家長與教育行政間」的夥伴關係。

不論從教育合夥人的立場或學生監護人的角色來看,家長意見都不容忽視,但該向誰訴求一直是模糊的。

當教育合夥人 

蕭慧英指出,教育行政當局數十年來並無專責機制蒐集與彙整家長對縣市或全國教育事務之意見,長期不受重視的結果,致使家長意見常呈現情緒重於理性,個別立場多於整體思考。

因此,過去家長意見常被教育專業視為「紛歧的」、「相互矛盾的」、「理想過高的」以及「要求太多」,甚至以「非專業」或「圈外人」為理由,將家長完全排除於政策擬定、執行與回饋的過程外。

如今,教育體制重新定位家長角色,嘗試將家長觀點、力量與資源納入孩子的教育中,這是不得不然的趨勢,也是從學生學習立場出發的力量整合。蕭慧英認為,舊的政策制定模式耗用過多的時間與資源,已不適用於E速變遷的時代。

家長與政策制定、執行單位,甚至教育現場的校長、老師間,建立順暢的溝通機制實已刻不容緩。

家長會長不好當

台中市力行國小家長會會長林建良表示,這兩年,九年一貫教育陸續上路,老師們為了新制又是研習,又是行動研究的,比以往忙碌許多。

而泰半的家長,對這些且戰且走的教育變革也傷足了腦筋。家長會這時應該扮演起橋樑的角色。除了協助學校幫助家長了解九年一貫教育之外,也要讓學校聽見家長內心的惶恐與質疑。

台北市福林國小家長會長黃顯宗則說,當家長會會長,比當科學家難,因為問題不是那麼容易定義,做不好,也不能重新來過。

黃顯宗做為會長的自我要求是:不耍特權,讓其他家長更樂於遵守學校的規定。

例如家長最關心的分班問題,他特別請學校依照原則進行,家長會盡量避免給學校任何為難。其次是注意分工分權,讓幹部們有施展的空間,除了在特定事故中,他才從旁協助溝通、鼓勵打氣。

黃顯宗強調,所有在校學生的每一位家長都是家長會的會員,所以就沒有所謂參不參加家長會的問題,不過大部分的家長只願意擔任一些愛心志工的工作,例如導護、圖書志工等,或者僅在班級上幫忙,這些是傳統家長會的任務。

家長會類似公益團體,會長不是老闆,黃顯宗指出,在異質性高的家長群、幹部群中,應以接納、包容的態度,從異質中找尋各自的優點,聚合成服務的團隊,並做好客觀的預算管理和不任用私人,讓預算制度化公開化。

班親會 分工合作

他認為,家長會必須建立集體決策的模式,例如會員大會、家長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等三級決策和執行的機制,而家長會參與學校最高決策機制的校務會議,應該是共同經營學校的一份子,並不是獨立於外的一個純監督單位,但是他也坦言,家長會並無專職人員,所以也不可能如學校的教職員一樣全力參與學校的經營。

新竹市立光華國民中學家長會成員分工相當細緻,包括一位特教班家長委員共計34位組成。

會長做為校務會議的當然家長代表,副會長則分別兼任總幹事及教評會代表,34名委員分為6組,一學期召開二次審查整年度預算、籌備募款事宜,另外還有每月召開一次的常務委員會。

班級推派的家長代表,是家長會最強而有力的後盾。光華國中家長會長陳欽琳說,因為家長會體制建立後,功能還是包括了募款、動員等需要所有家長共同參與的任務,有的學校家長會甚至接辦學校的營養午餐事宜,代表學校與餐盒廠商接洽。

從班級家長會、學年正副召集人到家長會委員、副會長及會長,形成密切的網絡,健全班級家長會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陳欽琳表示,多互相瞭解、互通訊息,家長會才能平衡地瞭解班上的事務。

家長更瞭解班上學生的特性後,會容易掌握老師班級經營上的問題,也比較容易互相協助、支持。

fr.: 台灣立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