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學找錢
編譯於家寧
倫敦國王學院教育與職業學習部門(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的研究員約翰‧史溫發現,成人上「算術課程」常常不是為了改善工作前景。
什麼原因會促使成人返回教室,重新學習兒時不知為何沒有搞懂的基本算術呢?這樣的決定後有很多複雜的動機。希望搞懂算術能帶來比較好的工作機會是合理的猜測。
合理是合理,但是實情並非如此。令人吃驚的是,大多數人來學習算術的動機,和工作或生活上的需求並沒有關係。
回校園克服學習焦慮
這是倫敦國王學院在今年夏天將要發表的一份研究計畫中主要的發現之一。這個長達20個月的研究在英國各地三所進修教育學院進行,參與的學員從初級到2級(等同英國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中最高的3級)都有。
對許多人來說,決定重返學校教育是很嚇人的經驗,因為他們多數視自己為失敗者,並且常常得背負從過去「失敗」的學校經驗所留下來的各種情緒包袱。
在「讓算術教育對成人學生產生意義」這份研究中,大多數的參與者都談到他們慘痛的學習經驗,不是感到不愉快,被欺負,就是感到從開頭就被數學老師視為蠢材。
許多學員在重返校園後到焦慮或是恐懼,因為他們覺得這不過是他們當年學校的翻版。
對離開教育體系已久的人更是如此。無論如何,許多人決心要把握這個機會,改變他們的生命。
克拉拉說:「的確是很嚇人,我怕得要命。但是我想,我不能永遠停在原地,我想脫離我現在的困境,我想改變我的生活。」
許多參與者把他們現在學習數學和算術的情況,拿來和他們當年唸書時的情況做一個對比,特別強調班上人數減少、每個人受到的關注變多、放鬆的氣氛、安全感、不怕犯錯、沒有老師或同儕的壓力,以及富啟發性的課業。有些成人來上數學是因為他們需要特別的資格,也許是為了要上幼保或是教育課程;其他人則是為了增進知識和技能,好幫助他們的孩子。
學算術增進生活能力
這份研究是由國家成人讀寫算能力研究發展中心(N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for Adult Literacy and Numeracy, NRDC)所贊助。這個研發中心是政府「生活技能政策」(Skills for Life)下的一環,目的在增進英國國民的讀寫算能力。
研究中有一些參與者表示他們學到的數學對他們的生活很有幫助,通常是金錢來往方面:他們能算出該找多少錢,估計比方說買8折的商品能省多少錢,還有支付帳單。
他們從前也能「過得去」,但是較高的數學能力讓他們對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並使他們能更積極的參與。
有些參與者說,過去欠缺數學能力常常讓他們感到不安。貝柔就說,「我覺得最尷尬的莫過於我總是得派孩子們去商店,或是帶著他們一起去。我得問他們我該付多少錢,店員又該找我多少錢?對於做媽媽的來說十分難堪。我現在進步了不少,幾乎都可以自己應付,像過去那樣,一個大人得去問七歲的小孩子這種數學問題還真是丟臉。」
里嘉說:「我現在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更有信心,可以控制預算,知道哪些帳單該付多少錢,又會剩多少錢。我現在算得比較快,雖然也沒有多厲害,不過總是比以前好多了。」
數學是智力的象徵
無論如何,上述這些學員是在研究計畫中偏向能力較低的一端。程度在第3級或以上的參與者則說,他們來學數學並不是為了要在生活中應用。絕大多數人覺得他們的生活運作得很順暢,這也和政府「生活技能政策」的調查結果吻合。
技能不足的成人多半可以想出辦法應付日常生活,而不認為他們在生活中有困難。
他們可以用其他辦法來解決數學不好的困難,像是問店員或是直接看標價。
那麼回到學校重學數學最普遍的理由究竟是什麼?多數人說主要原因是他們希望向自己證明自己的能力。很多人的數學都被老師當掉過,他們把數學看做智力的象徵,他們希望可以進入這個特權的小世界。
他們無一例外全都希望了解數學的系統、規則,和彼此間的關係。莎莉娜說:「我不確定數學實不實用,學數學只是為了我自己,希望能為自己成就點什麼。我從來沒想過要把數學應用在哪裡,只是想教自己一點東西。」
學生希望學習的多半是主流的學院數學,而不是職業應用的數學。更多人樂在探究數學純粹和富有邏輯的面向,像是代數,就被他們認為是「正統」的數學。代數並未列在成人算術教育的課程中。
研究發現,對於數學的投入使這個學科對他們產生價值和意義,原本學者以為最重要的實用性反而不那麼被學員重視。研究發現也可以給決策者一些提醒,只強調應用數學的教學有可能會使潛在學習者裹足不前。(資料來源:衛報)
fr.: 台灣立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