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Friday, June 18, 2004

帶小孩的後遺症—媽媽手

自從兩性工作平等法實施以後,少部分勇敢的媽咪向自己工作的公司機構請育嬰假,從職業女性變成全職媽媽,把孩子從保母手中接回,成為可以鎮日陪伴心肝寶貝,看著他長大。

雖然能一路陪著孩子長大,然而在孩子會自己走路之前,有長達一年左右的時間,除了睡覺以外,就需要媽咪抱著、陪著玩、換尿布、哄睡覺、餵奶……,點滴皆辛苦,很多媽咪這樣一段時間後,就出現了「媽媽手」的症狀!

認識媽媽手

何謂「媽媽手」?

顧名思義,「媽媽手」常發生於媽咪身上,也就是指因長時間抱小孩,以及料理孩子大小瑣事,而引起拇指處肌腱發炎的症狀。

「媽媽手」又叫做「狄克凡氏症(De Quervain Disease)」,是由一名瑞士外科醫生所發現,因此用其名字作為病名,其正式學名則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臨床上常見症狀,通常是靠近手腕處的大拇指側,發生無法使力或持續疼痛的現象,並合併出現緊繃、局部腫脹等症狀。

致病病理

長時間過度使用手部做包含抓、握、擰、捏等手指活動量大,而且受力也大的動作,就很容易讓拇指過度張合、重複受力,使得兩條主司拇指活動的肌腱滑膜出現肥厚性變化,壓迫到局部肌腱,並使得肌腱滑動不順暢,嚴重時甚至會產生沾粘的情形。

症狀

通常患者的大拇指一側會有無法使力的情形,而且合併會有腫脹、疼痛。如果懷疑自己有媽媽手,可以做個簡單的小檢測,以四指包住拇指握拳後,向小指方向扳動手腕,如果會有劇痛,就很可能是罹患了媽媽手,應向醫師諮詢確診,並接受治療。

治療

若經診斷後確定是「媽媽手」,應接受定期的治療。在急性發炎期,醫師會開立非類固醇類的口服消炎藥,來緩解疼痛,並要讓拇指休息,避免過度用手。

可以考慮穿戴「副木」(splint,一種可讓大拇指固定,卻不影響其他四指活動的固定帶),減少拇指及腕部動作;如果嚴重疼痛,可以向醫師諮詢,看是否適合做局部少量類固醇注射,以快速止痛。

媽媽手患者的日常照護

一、少抱寶寶,如果寶寶還不能自己在地毯上玩,則可以多利用側臥式揹帶,才能讓手部得到充分休息。

二、儘量減少得用手去做抓、握、擰、捏的工作,如洗衣、洗碗、敲打鍵盤、滑鼠等,做的時候也應放慢速度,多利用洗衣機、洗碗機,降低手部的負荷。

三、做完家事可以先冰敷10分鐘左右,預防發炎情形加重。

叮嚀—預防重於治療

不論就醫學治療,還是保健的角度來看,「預防重於治療」是永遠不變的概念。建議新手媽咪跟爸比,在抱孩子的手勢非常重要,在抱起小孩的一瞬間,要先張開虎口再緩緩抱起;抱穩之後,在以手護持住寶寶的屁股或大腿時,應儘量將五隻手指併攏,才能將受力平均分散於五指,這樣就不容易傷到大拇指了。

fr.: BabyDJ媽咪報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