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Wednesday, June 30, 2004

從飲食與環境著手,讓寶寶不再過敏!

在環境衛生普遍提昇,以及嬰幼兒的預防注射推行有成的影響之下,台灣嬰幼兒的感染性疾病已經逐年減少,然而,過敏性疾病卻正在廣泛散佈中!根據調查,台灣國小學童中有35%的學童有過敏性鼻炎,而氣喘的則有將近12%,另外表現在皮膚上的過敏症狀,如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則佔將近20%!

過敏性疾病,是許多媽咪在帶寶寶的過程中最頭痛的,以氣喘寶寶來說,只要一到冬季、春季,就得隨時擔心孩子又嚴重發病;而表現在皮膚上的過敏,則是三不五時讓媽咪看得心疼又無奈。其實,過敏病症雖然大多數是遺傳而來,卻不是無法改善、預防的疾病喔!只要從懷孕開始注意預防,就能夠讓寶寶遠離過敏體質。

預防過敏的生活守則

守則一:懷孕期中後期避免吃易致敏食物

根據研究,懷孕四個月以後適當的飲食禁忌,可以降低腹中胎兒的過敏機率。尤其是本身就有過敏體質的孕媽咪,更應該遵守。

應避免的食物包括:全蛋、牛奶、堅果類、有殼海鮮類、柑桔類水果。如果怕因此而蛋白質攝取不足,可多吃些牛肉、小魚乾、豆腐等來增加蛋白質攝取,也能夠順便補充鈣質。

守則二:餵寶寶喝母奶

母奶,含有豐富的營養素與抗體,不但能讓寶寶完全吸收營養,還能夠增加抵抗力,而且完全不會引起過敏。根據研究報告,初生兒若喝全母奶六個月以上,就能有效降低過敏機率,而母奶喝越久,就越能降低過敏機率,並且提高孩子的免疫能力。

如果有困難無法餵孩子喝母奶,則可用水解配方奶粉來代替,或者是豆粉製成的奶粉,也能夠有效避免過敏的發生。另外必須提醒媽咪的是,在哺餵母奶期間,也要進行致敏食物的飲食禁忌喔,才能避免致敏原透過母奶讓寶寶吸收到。

守則三:滿六個月後再添加副食品

有過敏的孩子,應該延後添加副食品的時間,宜滿六個月以後再吃副食品。要吃副食品時,宜從不易致敏的米粉開始添加,其次則是果汁、果泥、蔬菜湯,滿一歲之後再開始吃蛋類與肉類。至於前述易致敏的食物,則應等到兩歲後再給寶寶吃。

守則四:冰品、冷飲不要碰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很喜歡吃冰,從冰棒、刨冰、冰淇淋、雪糕到聖代,只要是冰涼的孩子都愛。但是,冰涼的食物會引起氣管收縮,也會導致腸胃跟皮膚的不適症狀,因此,如果孩子有過敏體質,就應該避免吃冰涼的食物,並且多喝溫開水,才不會讓媽咪前端的努力白費喔!

守則五:遠離二手煙與刺激品

二手煙害跟空氣污染,是導致現代人體質過敏的原因之一,因此也要避免讓寶寶吸到二手煙,以及太骯髒的空氣。例如,在早上八點到九點,以及下午五點半到七點這段時間,應避免帶孩子到接近大馬路處散佈,以免吸入過多車輛廢氣;在家中,則可視情況安裝空氣清靜機。

至於有刺激氣味的家用品,例如樟腦丸、香水、噴霧清潔劑、芳香除臭劑等,也要避免讓寶寶吸到,才不會刺激呼吸到引起過敏。

守則六:生活環境應維持清潔與通風

家有過敏兒的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環境的清潔。家中的浴巾、棉被、枕頭套、窗簾……等,應該至少一個月洗一次,洗完後要徹底風乾,並且曬曬太陽;另外,家中最好要裝除濕機,把溼度保持在百分之六十以下,並且維持通風。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家中塵螨,避免引起孩子的過敏症狀。

叮嚀

炎炎夏日,是去海邊戲水的好時機。不過,對於過敏兒來說,人多的公共場所也是容易讓孩子感染、生病的地方,而且過敏兒一旦感冒(大多數是上呼吸道感染),就很容易引起敏感,進而引發支氣管炎甚至氣喘。因此,不妨帶孩子到空氣暢通的郊外散散步、曬曬太陽,甚至帶孩子跑跑步、做做運動,對於過敏的改善有幫助喔!

fr.: BabyDJ媽咪報報

歡迎加入《低碳》新消費風潮!

5月初,在美國各大小書店及連鎖書店的雜誌架上,幾本發行量極大的週刊,出人意外地,不再把焦點擺在最熱門的總統競選及伊拉克虐囚事件,並且不約而同地同時以Low Carbs(低碳水化合物)食品作為當期雜誌的封面故事,並且在內頁大肆報導有關Low Carbs(低碳)食品的熱潮與盛況。這些雜誌包括《創業家》(Entrepreneur)、《時代週刊》(Time)及《新聞週刊》(News week)等。此外Barnes & Noble這家美國大型連鎖書店的新書及暢銷特價書的陳列架上,亦排著各種有關低碳食品、素食食譜及Atking氏瘦身食譜等與飲食健康相關的書。

「活的更自在、吃的更健康」目前在美國已經成為消費大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新主張,這是繼1991年後,綠色消費主義盛行後,另一波新生活熱潮。反應在現實生活中較為明顯地例子,就是過去門庭若市、生意鼎盛的速食連鎖店現在幾乎都是門可羅雀,生意十分冷清,為了抓回拒絕高熱量速食、日益流失的顧客,麥當勞、溫蒂、Sub-Marine、Jack in the Box、Danny等速食店紛紛推出口味清新、低熱量的蔬菜沙拉等健康食品。不過,基本上,美國人嗜食肉類食品、麵包及甜度較高的蛋糕點心飲料,要改變長期養成的飲食習慣並非易事,但是,美國醫療機構數度發出「肥胖不是健康」的警告,逼使大部份的美國中年人及家庭必須奮力抵擋美食的誘惑。不吃或是少吃肉、麵包、甜食及高熱量飲料,其實還是有改變生活習性的困難。如何能避免「飢餓」,充分享受美食,但是又能保有健康呢?於是強調食用「低碳水化合物(low-carbohydrate)」的主張,便大為盛行並且受到美國消費者熱烈的歡迎。「碳水化合物」吃入人體後會迅速轉化為糖,而導致肥胖。這些所謂「碳水化合物」一般而言,都是經過精緻化產製的食品,如白米、白麵粉、白糖等,因此,避免肥胖又可以不必節食的飲食方法,就是改吃「低碳水化合物」食品,這些食品包括糙米飯、黑糖、粗全麥麵包、未加工去麩的穀物等。

不過,吃「低碳水化合物」食品的主張,其實在1863年,就由一位拒絕肥胖的英國中年男子William Banting首次提出,這位先生把自身拒絕肥胖但可以不必節食的經驗,寫成了一本書,並在當時曾大為流行。所以這項飲食主張,可以說是在141年後死灰復燃、再度重生。

美國社會現今瀰漫的這股「食用低碳水化合物食品,使身體更健康」的新消費風氣。根據美國Valen Group這家行銷策略顧問公司的調查,目前,美國約有5900萬的成年人正在控制自己「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有超過4000萬的人口亦考慮,在未來的12個月後開始食用「低碳水化合物食品」。這項調查對美國各大企業、廠商或是創業家而言,正表示它蘊藏有無數及金額龐大的商機。不管是吃的、喝的、用的、圖書、飲食顧問、瘦身服務等,似乎都可以從中獲利。不過,商業機會愈大,投入的競爭者就愈多,競爭就愈激烈。

一家研發出「低碳水化合物」沖泡果汁粉的小公司,在美國各城市主要的連鎖賣場設置陳列攤位,為消費者沖泡免費試用,現場服務的人員都是穿著貼身T-恤身材健美的俊男美女。顯然是極為積極地想要進入這個「新興市場」。Kraft、Frito-Lay及Wel-Mart連鎖大賣場,這些美國超級廠商目前正對著這個急速成長的市場虎視眈眈,大概很快就會狠狠下手。此外,在美國大城小鎮的許多餐廳也迫不及待跳入供應「低碳水化合物」餐點的行列。

這一波「低碳水化合物」的風潮(Low Carb Craze)是否會很快地消退,根據美國幾家調查公司及行銷公司的預測,不僅不會冷卻,甚至會長期持續下去,這些專家們的說法是,「低碳水化合物」所表達的意義不僅是一種新飲食主張,它同時還是一種生活方式(life style),一但生活方式形成了,它自然而然地會成為生活的一種標準,不會輕易改變。

一家在洛杉磯,聖塔‧蒙尼卡的健身美身中心,2003年的收入為1200萬美元。這家公司除了提供健身、塑身諮詢服務,為顧客設計塑身課程、熱量控制計畫之外,同時,還出版一些有關Low-Carb的書籍,為公司行號提供員工健身計畫。2004年,根據預估,全年收入將達2500萬美元,成倍數的成長。這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與徵兆。

歡迎,加入「低碳水化合物」新消費風潮。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092&s_cat=

Tuesday, June 29, 2004

充實生產知識,有效幫助產程順利!

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孕媽咪從懷孕初期的雀躍、進補養胎,到開始有害喜現象,然後一直到大腹便便地努力適應孕期的生活不便,好不容易接近預產期,心中不免既期待又緊張—期待早日與寶寶見面,也害怕產程的痛苦!

在接近預產期的時候,這種又喜悅又緊張的心情,幾乎是每個準媽咪必經的歷程。醫師建議,此時多充實生產的相關知識,不但能有效舒緩待產心情,對順利生產也有很大的幫助。

迎接新生命的準備

重點一:充實孕產知識

在哲學思想中,懼怕是來自於不了解。換言之,只有真正去了解,才能免除未知帶來的恐懼。因此,建議準媽咪們,在接近預產期時應多多充實生產的相關知識,從閱覽相關書籍、雜誌,到參加媽媽教室,甚至多多諮詢產檢醫師,都是能得到正確分娩知識的管道。

重點二:另一半的參與跟鼓勵

很多孕媽咪在愈接近預產期時,情緒會越不穩定,時而擔憂時而喜悅,這時就需要另一半的體貼與鼓勵。有很多媽媽教室都很歡迎夫妻一同參加,讓先生陪著妻子一起練習生產時的呼吸與用力方法,為迎接新生命做好最周全的準備。

重點三:準備生產用品與寶寶用品

一般而言,在懷孕滿36週之後,只要有產兆出現,醫師就不會再進行安胎,而是準備接生了,因此,必須在此之前先準備好入院所需要的物品,才能夠從容隨時迎接寶寶降生。

1. 證件:健保卡、醫院掛號證、孕婦健康手冊、夫妻雙方身分證

2. 產後用品:產後衛生棉 (產墊)、免洗褲 、會陰沖洗器、看護墊、婦幼保健布巾

3. 哺乳用品:哺乳內衣、哺乳衣、吸乳器、乳墊、乳頭保護器、授乳氣墊

4. 衣物用品:盥洗清潔用品、拖鞋、出院時媽媽與寶寶的衣服鞋襪

重點四:按摩乳頭,為哺乳做準備

母奶是對寶寶最天然、最合適的食品,喝母奶的寶寶通常抵抗力都比較好,因此政府機關跟許多團體都大力倡導母乳哺育。建議孕媽咪,在懷孕的最後一個月裡,每天用乳霜按摩乳頭,為哺餵母乳做準備。

叮嚀

生產,是女人非常辛苦的考驗,卻也是為人母最甜蜜的負荷!為了能讓腹內寶寶順利降臨,預產期的前一個月非常重要,除了每個星期定期產檢,留意寶寶的狀況以外,請準爸比也要多多留意準媽咪的情緒與身體健康喔!唯有夫妻共同努力,才能讓產程更順利,給寶寶一個更溫馨的環境。

fr.: BabyDJ媽咪報報

如何在90秒讓人留下好印象

腦力整合研究學會理事長黃力泓傳授心法

你是否不善於與人溝通?其實人際關係的良好與否和腦有很大的關係。人際互動就像游泳一樣,也需要「暖身」與練習,就能慢慢打開大腦中相關的部分,讓人際互動自然不勉強。

《數位時代雙週》第84期‧撰文/高子羽

職場上成功的祕訣之一,就是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在與人接觸時,要如何使用肢體語言並賦予熱情,在面對面的談話中吸引別人的注意力,表達你的訊息及想法?財團法人腦力資源整合式學習研究學會理事長黃力泓有一套獨門撇步,看他如何用短短90秒,就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暖身:想像一個愉快互動的畫面,在心裡重複播放

黃力泓不諱言地指出,從小自己就是個自閉症兒童,因為腦部受過傷,不但不喜歡說話、很怕與人接觸,也無法自在地運用語言表達,總是喃喃地重複一些句子;但是父親並不放棄,黃力泓在愛心與耐心的教導下,到大學時已經跟一般人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這樣的經歷讓黃力泓對人的大腦產生濃厚興趣,他不但取得了神經生理學的博士學位,也在大學授課,參加各種研討會,並且以自身的經驗與自閉兒的父母們分享治療方式。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黃力泓前後判若兩人?「其實人際關係的良好與否和腦有很大的關係,」黃力泓指出,但這並不是指智力高低與否,「我們常說人際關係要主動經營,但如果某人天生就是內向,硬要他主動,對他其實是種傷害。」黃力泓以自身童年經驗為例,其實一般人在與人互動前,就像游泳一樣也需要「暖身」,才能慢慢打開大腦中與人互動相關的部分,讓人際互動自然不勉強。 黃力泓指出,暖身的方式可以事前在心中想像一個與對方愉快互動的畫面,讓這種心底的電影畫面在心裡重複播放。坐著的時候雙腳的腳踝交叉,也有助於放鬆心情;雙腳維持上述姿勢,把身體向前傾斜,這些都是人際暖身的好方法。「簡單地說,手腳可以是大腦的開關,」黃力泓笑著說。

行動:開放式姿勢,讓雙方互動有好的開始

打開自己的腦部開關後,黃力泓發現了一套方法,也能快速打開別人腦中的關節點,讓人的互動更加順暢。他指出,人際互動時可分為打招呼、建立良好關係與溝通三個部分,這些部分並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常常重疊在一起或是混在一起。 首先是打招呼時可以注意開放、眼神、微笑、嗨、傾身五個步驟。開放是在互動時用開放的姿勢,避免雙手交叉或是叉在口袋,因為這類自我保護的姿勢會拉開彼此的距離,使用開放式的姿勢會讓雙方的互動有個好的開始。在眼神方面,談話時眼睛要直視對方,但不宜緊盯著對方的眼睛看,最好是看著對方眼睛到嘴唇之間的區域,才不會讓對方覺得有被緊盯的感覺。

接下來是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難的動作,」黃力泓說,所謂的微笑並不是嘴角上揚就好了,微笑最好是嘴巴左右兩側各露出四顆半牙齒。一般人的微笑都僅僅是嘴角上揚,因為這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社交行為了,所以沒辦法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能夠更進一步,露出一些牙齒,就更能發揮微笑這種內在的心靈能量。好的微笑能讓對方覺得自己很有親和力,這種動作能夠吸引人的右腦中對美好圖像的想望。

第四個步驟是說聲「嗨」。這跟前面微笑的情況很類似,通常人與人見面時都會說聲「你好」,但這種用語比較拘謹,如果能夠用一聲「嗨!」來代替,無形中拉近彼此的距離。在前面的步驟都完成之後,接下來就是傾身,也就是開始走近對方,但要注意距離的拿捏,尤其是異性,保持一個雙方都覺得舒服的距離。

了解情緒運作,人際關係更Easy

黃力泓指出,所謂的90秒讓人際關係high起來,所強調的並不是快速,也不表示人際關係能夠速成;而是希望藉由自己對於神經生理學的了解及親身經歷,所研究出讓人際相處更圓融的方法,希望透過一點小技巧,讓大家能夠體會人腦與行為的關聯。

「更重要的是了解大腦如何影響人的情緒運作,」黃力泓強調,例如腦部中央的深層邊緣系統,是主管情緒控制的中心,如果這部分出了問題,就會難以掙脫抑鬱和消極的情緒。他也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腦如何運作、腦出了問題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以及如何讓腦發揮更多功能;其實在臨床上,很多像情緒緊張、記憶力不好等等情況,都可以藉由特定的運動方式來舒解。

黃力泓強調,所有的方法與技巧都只是枝微未節,能夠了解腦背後運作的原理,讓自己先擁有開放的心胸與自信心,才是人際相處的根本之道。

【黃力泓小檔案】
年齡:41歲 現職:中華民國腦力整合研究學會理事長 學歷:聖湯瑪士大學神經生理學博士 經歷:中國中醫師、美國華盛碩大學客座教授、行政院職訓局高中職生涯規劃巡迴講師 對人際關係經營的建議:不要勉強自己交際應酬,而是了解自己的情緒,尋找讓大家都愉快的方法。

fr.: 數位時代雙週雜誌電子報

姿勢性低血壓,其實也可以預防!

相信不少女性有這樣的經驗:在睡醒、久坐、久蹲之後要起身站立時,會突然一陣暈眩,狀況輕微者可能只會短暫地暈個幾秒鐘就恢復了,但嚴重者則可能會嚴重暈眩而失去知覺,導致摔倒可能造成腦部或身體受傷!

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姿勢性低血壓」。這小小一個起身的動作,為什麼有的人輕而易舉一點困難也沒有,而有的人卻會有造成身體不適甚至受傷的可能呢?其實,這跟身體健康狀況有關係,只要身體循環佳就不容易有這樣的情形。至於已經有姿勢性低血壓的人,也不必太緊張,只要養成不立刻轉換動作的習慣,就能夠避免造成不適或受傷。

認識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的成因

當我們要從臥姿、坐姿或蹲姿,換成起身站立時,姿勢看起來雖然簡單,但卻需要身體各器官的相互協調與配合,包括心臟、血管、神經等,才能夠達成順利起身的任務。

當身體要站起來時,心臟必須把足夠的血液,經由血管送到位在最高處的大腦,此時血管必須經由神經系統的協調,適當地縮小管徑,好使血液能送得更高更遠。但是如果這些器官反應太慢,或者無法達成這項功能時,大腦便會產生暫時缺氧的現象,而產生暈眩或昏倒,也就是「姿勢性低血壓」。

好發對象

雖然「姿勢性低血壓」不像傷風感冒那樣屬於傳染力強的病症,但根據醫師的臨床觀察,國內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曾經有過姿勢性低血壓的情形,其中又以女性居大多數;而若以年齡來分,則是以老年人多於年輕人,另外則是孕婦。

由此可以窺知,這跟人體的神經反應、血液循環有關係。一般來說,男性的血液循環比女性佳;而年輕人的血液循環又比年長者佳;至於孕婦,則是以妊娠中後期者居多,因為胎兒日漸長大,使得下身的血液回流不佳。

暈眩時該怎麼辦?

當又再發生姿勢性低血壓引起的暈眩時,建議你最好趕快找椅子坐下,在家則可以上床躺下,以使腦部血液循環增加,減輕暈眩程度,也能夠避免不支暈倒而受傷。

如何預防姿勢性低血壓?

一、變姿勢前先「活絡筋骨」

不管是睡醒要起床前、久坐、久蹲要起身站立前,都要先暖身活絡一下筋骨,再行改變姿勢,才不易引起姿勢性低血壓。例如:右腳伸直後彎曲,交替做五次後,再換左腳做;然後雙腳一起做伸展動作,再慢慢坐起來;停留五到十秒鐘以後站起來,站起來以後不要馬上走動,先確定沒有暈眩的感覺後,再邁開步伐行走。

二、平常多運動,睡眠要充足

既然姿勢性低血壓的發生,跟血液循環不良有關係,因此,只要平常多動一動,不但能讓身體筋骨靈活,也能讓神經不致太快退化。如:游泳、慢跑、體操都是很好的運動。此外,早睡早起也是讓身體健康、新陳代謝正常的重要法門,只要注意這兩個要點,相信不但姿勢性低血壓將會鮮少造訪你,身體也一定能變得抵抗力更好。

叮嚀

姿勢性低血壓並非什麼疾病,但卻三不五時地讓人給他難過地「暈了一下」!尤其在白領上班族佔多數的年代,越來越多人每天從上班「坐」到下班,下班後又回家繼續「坐」到睡覺,然後再「躺」著睡到天亮!

這樣缺乏運動量的生活型態,讓很多年紀輕輕的人就已經容易疲倦,也容易出現應當老年才會出現的毛病,姿勢性低血壓就是其中一種。所以囉,在星期假日,建議你關掉電視、關上電腦,換件輕鬆的衣服,帶著全家大小出去走走吧!這樣不但對健康有益,對家人、親子之間的互動也很有幫助喔!

fr.: BabyDJ媽咪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