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Thursday, May 06, 2004

當愛被體制碾碎成痛與慟 -小野的女兒說「我要休學」…

今周刊384期(2004/05/07)
撰文:邱莉燕

如果你是父母,小孩考前三名很優秀,或是小孩提出想休學更快樂,你會選哪一個?這不是飲料廣告中的問問題特技,而是真實發生在小野家的難題。

終於下雨了!去小野家採訪的這天,陰沉了許久的天空,總算甘願將水氣化做雨滴,降落地面。天氣的變化,常常是「知其必然但莫可奈何」的等待。或許這般「無所謂好壞卻有一點失落」的心情,會讓小野和鄭麗貞夫妻對我們憶起往事時,感覺似曾相識吧。
四年前的暑假,當讀高一的女兒李亞堅定對兩人說「我要休學」之後,這家人當時一整個夏天的喜悲,與今日陰晴不定的天氣,很合。

很開明 父母是孩子大玩偶
走進安靜巷內的他們家,小野和鄭麗貞連忙招呼東招呼西。「喝水吧?這杯你的,要放客廳還是餐廳?」「妳怎麼沒穿拖鞋?」「上次報導科技綁架小孩,正好是現代社會的大問題……」兩人滔滔不絕地說著,光亮的屋內,熱熱鬧鬧,驅走了關於雨天的一切聯想。
女兒李亞看似疏離站在客廳的一角,其實很注意我們的談話,偶爾會蹭過來,突然插句話:「媽--話都讓你講完了。」
鋼琴上擺著一隻奇特的貓頭鷹擺飾,看得出是手工製。「我生日時,小野和女兒親手做的,鐵架是女兒負責,羽毛是小野用南洋杉的種子一顆顆勾在上面。」鄭麗貞笑著解釋說。問她感不感動,她卻撇撇嘴說「看多了小野做這種事」,而且立刻吐槽小野一定是沒錢,所以才送便宜東西哄她。
小孩想休學,似乎不應該發生在像小野這樣和樂的家庭--父母熱情得過分,又超開明。
老爸綽號皮克肥及臭企鵝,兒子李中取的,嘲笑小野走起路來很像企鵝。老媽也難逃「取名」一劫,由於戴上眼鏡看起來很像貓頭鷹,加上每天做家事忙得跟牛一樣,所以有了貓頭鷹和哞姆(模擬牛的叫聲)兩個名字。小野和鄭麗貞欣然接受這些暱稱,這代表親子之間像聊得來的朋友,而且「親」十分樂意當「子」的大玩偶。
小野養小孩的方式是盡量站在小孩這邊,以同理心了解小孩。鄭麗貞則是從直覺出發,加上對自己是「放牛吃草」的童年經驗,常常想著「我像她這個年紀時也是一事無成」,不對小孩要求太多。
所以,這個家充滿自由與尊重,也從未體罰小孩。即使李中調皮到在除夕夜把球踢到飯桌上,正落在湯爐裡,小野也沒打他,因為「孩子不是故意的」。
從小到大,他只有打過兒子一次,因為李中和妹妹玩「犯規罰跪」的遊戲,命令妹妹跪下,小野見狀大怒,打了兒子,事後卻後悔不已到今天。

重思考 女兒質疑體制矛盾
這個家也很搞笑與溫馨,小野有一天讀到李白父母親的考古,說李白的出生地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母親是突厥人,李白家族鼻大吊睛,那一刻便忽然相信了自己的遠祖是李白。小野告訴兩個孩子說「你們可能是李白的後代」,但是孩子們一點開心的意思也沒有。
原來他曾經有一天在台灣的鄭成功廟,發現貓頭鷹老媽簡直就是廟中的那個人,於是對小孩宣布他們很可能是鄭成功的後代。沒想到有次讀完台灣史後,又改口說「其實我們都是海盜和山賊的後裔」,真是老狗玩不出新把戲!難怪孩子們一點也不稀奇。「有一個好笑的爸爸,會讓家庭氣氛輕鬆,小孩也比較有安全感。」小野笑著說。
這個家除了養的貓Yoda,一家四口每個人都是作家,全家出過的書加起來有九十三本,創作對他們似乎很容易。
而且學習在這個家,是小孩指揮父母。李亞說只要她想做什麼,號令一發,司機和幫手就會立刻冒出來,學日本劍道,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李亞用自己的版稅買武士刀,上網找資料,老媽騎腳踏車載她找遍台北市,小野則幫忙找老師。小野說:「她想要什麼,我從來沒有說No!我女兒有時會跟我說,她把別人的幸福用掉了。」
諷刺的是,也正是在這樣一個主張獨立思考、生機勃勃的家庭長大,李亞才會想休學。擁有完整自我的孩子,卻與教育體制正面衝撞起來。
和小野全家都熟的導演吳念真,認為李亞想休學的行為很正常,「大多數的小孩不太正常,不敢講真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以父母的意志為意志,以社會的標準為標準。」吳念真說。

寫家書 父女一起思考辯證
「我有好多事情想做,可是我卻只能坐在教室裡,透過積滿灰塵的窗口看著日出與日落。學校的生活已經令我做噁,我真的一刻都待不下去了。」才讀高一上學期沒幾個月,十六歲的李亞毅然決定休學,這一年恰是教改元年。
「再多的知識都只是為了聯考而已。」準備休學這段期間,她寫了十七封信給小野,其中一封談到教育體制塑造出來的人格矛盾。
「大家都是讀教科書長大的,地理科會說雨林很重要,然後考卷上出現這樣一個問題:『請問地球之肺指的是什麼?a河川b雨林c山脈d草地』他們會選b。那又怎樣呢?等到他們長大了,變成高格調的知識分子,買起原木家具可是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考卷拿來,我只要用功就可以答得八九不離十,可是我可不想變得這麼無可救藥的麻木。」李亞懷疑這個體制的基礎原來這麼簡單,卻像當頭棒喝打在小野的心上。
看著女兒堅定的態度,小野沒有驚惶失措,沒有斥罵,也沒有恐嚇小孩。和鄭麗貞商量後,兩人決定一起支持她,唯一的「請求」是請把高一上學期念完。
小野收到女兒的信,回信和她一起思考與辯證。高中考壞了,讓她受創甚重?允諾及認真為何招來自我懷疑?在學校能學到什麼?愛一個孩子是要用什麼方式?(這些信四年後集結成書《爸爸,我要休學!》,麥田出版)透過家書,小野深深了解女兒的痛苦,有時甚至很想同她放聲一哭,他說:「女兒有時會怪我,營造了一個太好的家庭,害她出去不適應。通常我會說,外面的世界是無法掌握、無法改造的,你的感受最重要。」
小野的愛,被體制輾成一片片碎片,凝結為痛,痛接二連三而來,於是變成慟。「我就當成女兒生了一場大病,病名叫精神耗弱吧。」
小野認為女兒休學的原因很多,在學校受到的挫折,不是分數高低的文憑主義,而是價值觀的雙重標準。「李亞說同學都不洗養樂多罐子,也不回收保力龍便當盒,她就一個人扛回家。媽媽打電話去抗議,結果考試前夕沒人理會她們。」小野感嘆地說。

看現實 媽媽大哭女兒轉念
教改發起人、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讀了李亞的休學信,反應是「一邊看一邊掉眼淚」。黃武雄說:「現實的怪獸何等巨大,論超越談何容易!我只能傷情地感嘆:勇敢的孩子,偉大的父母。」
當時的鄭麗貞卻在心中承受著女兒要休學的煩惱,情緒起起伏伏。憂心卻使不上力,終於在下學期註冊前一天崩潰了,在女兒面前哭得稀哩嘩啦。
李亞看著媽媽大哭,卻沒什麼反應,自顧自上樓。到了晚上,突然寫封信告訴父母放棄休學的念頭。休學風波從此落幕,李亞繼續正常上下學,讀完高中後,申請推甄進入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她的第一兼唯一志願。
如今已是大三的李亞,回想起當時,口氣平淡,思路清晰。李亞對當時父母態度的解讀,是「父母親覺得很洩氣,他們這麼用心養育我,卻還是讓我受到傷害,他們為自己的失敗痛心。」

回學校 山不轉路轉改初衷
想休學,有一部分是情緒的因素。每個人都會有一段時間懷疑自己做的事,不知為什麼要做。其實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想休學,但是他們不會跟父母溝通,也懶得嘗試。但是我覺得父母會答應我。
「看到媽媽哭得那麼傷心,我依然堅決要休學,媽媽很難過,是她的事。接著我回到房間發呆,想了一會兒,忽然覺得自己在胡鬧,回去念高中其實沒有那麼可怕。」
為何突然放棄休學的念頭?這個認真的女孩說:「主要是想念大學,所以回去念高中,但是這並不代表我認同這個體制,只是我學會從這個體制拿我想要的部分。」我提了一個想法,嘗試合理化她的行為:「既然無法改變教育,那就改變對教育的看法。」她點點頭贊成,雙目黑白分明。
回去念高中,又是怎麼面對?「之前我太認真了,太在乎小細節,其實太認真會很痛苦,回去念高中,我告訴自己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父母的愛與慟,究竟又能如何收場呢?小野說了一句話,算是答案吧。他說:「我們被訓練成與體制拉鋸的父母,其實父母很為難,然而父母親的態度很重要。」說完,小野揉了揉眼睛,不知是癢還是淚,感覺隱藏在鏡片後看不出來。
離開小野家時,雨停了,奈何天。
無奈,是探尋這齣休學記之後,始終無法擺脫的心情。(本文轉載自384期今周刊)

小野小檔案
本名:李遠
出生:1951年,台北
學歷:師範大學生物系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分子生物所
經歷:五股國中實習老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及陽明醫學院助教
中影製片部副理兼企畫組長
台視節目部經理
現職:作家、影片監製等自由業
家庭:已婚,1子1女

fr.: 今周刊電子報

認識母親,發現自己

過去,我們有很多誤以為。誤以為母親節一年只有一次,母親節就是送禮物、請吃飯。誤以為母親迂腐、愚昧、老了、跟不上時代了……
我們認識她不夠久,不知道她也曾是小女孩、青少女,曾經跟我們一樣愛做夢、甜美多情、奮力想找定位……。
從現在起,認識母親,理解她的難處,修補我們之間的關係,用這方法,天天過母親節。

康健雜誌66期  文/李瑟.吳若女

我不敢相信剛剛對我的孩子說那些話,跟我媽媽用過的句子一模一樣。難道我跟我媽一個樣子?」

是的,別再否認妳像她。終我們一生,母女的關係打不斷。

母親是每個女性第一個模仿的對象,母女之間也有強烈的生活依附與情感依靠關係,牢不可破。

嬰幼兒時生病,母親徹夜守護。上學後,母親又得為班級活動做點心、參加母姐會、親子活動。母親也是青春期第一個帶女兒買內衣的人,準備迎接月經到來,女孩變女人,又得跟女兒無所不談,從化妝打扮到學業科系,到明星偶像、評比男生、性觀念……。當女兒第一次出外約會時,母親還是那個安慰父親別太緊張的人。

等到女兒做了母親,女兒又從母親學如何照顧孩子,甚而母親還得替女兒照顧下一代,好讓她無後顧之憂。

現在的親職教育還在要求新一代母親,還要教你的女兒「學會愛自己」。

從過去油麻菜籽的悲苦,到現在要求新觀念與做法,母職之沈重,不可言喻。

母親在女兒身上模塑理想中的自己
她們是把女兒帶進世界的人,無論幾歲妳去找她,她似乎永遠有答案,對女兒的愛總是無條件。母親自然而然就在影響女兒。

然而,母女關係並不是都那麼甜蜜或圓順的。

每個女孩出生時,人們常不自覺的期望女兒像媽媽。很多媽媽也希望女兒的價值觀與母親一致,女兒擁有所有我的優點,至於我的缺點則最好一點也沒有。母親在教育女兒時,不自覺地也在模塑一個理想中的自己,自己當年學不會或失敗過的項目,最好女兒不再碰到,最好她比我更成功。

這些心境不僅在林莉/黃緗語(48頁)、韓湘琴/唐可珊(52頁)、林澄枝/謝文宜(56頁)的故事裡可見,當然也在普天下母親身上可看到。

女兒通常對母親也有很高的期望,也常根據母親對母親自己的自尊自重的程度,而構築起自己對自己自重自惜的意識。心理諮商師葛蘭敦(Jane R. Rosen-Grandon)臨床經驗發現,欠缺自信的母親,女兒通常也不知如何定位自己。

「女兒都有種希望,期待媽媽的認同,真正被媽媽喜歡和接受。媽媽對女兒的稱讚,往往比十個同學的稱讚更重要,」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謝文宜,從專家也是個人經驗有感而發。

挑戰母親,想做自己
然而當女孩長大,發現社會機制加給女人的痛苦時,母親往往也成為女兒第一個要反抗的對象。大多數的母親把親身經驗,加上從她母親傳承而來的價值觀,會反覆說給女兒聽:女人要端莊要小心,世界是設計給男人的,很危險,不公平,但你最好有男人為伴,否則這輩子孤苦伶仃……。

最明顯的是青春期,大多數青少女常像坐雲霄飛車,連自己都不明白為何老有怒氣要發作,偏偏課業加重令人鬱卒。又極力想證明自己長成大人了,明明仍依賴母親呵護,卻又厭煩她的嘮叨、管太多、迂腐膽小(什麼都怕危險、怕被騙),衝突幾乎天天發生。

如果父母的關係緊張,或家庭出現危機時,女兒夾在中間,基於同性別的依附與認同,特別容易令她對母親深感挫折,或者恨母親懦弱無能,或者氣母親不能幹、不會掌握兩性關係,擔心自己的婚姻也重蹈母親之覆轍。

相愛卻又衝突很正常
精神科專科醫師劉慧卿說,相愛卻又彼此衝突,其實是大多數母女的關係。母女在很多地方太像,又互相有期待,容易有衝突,母女之間的情感連結,其實常常牢不可破。

靜下來時也許有人會想通,不過多數女孩可能還是想不清楚,其實那是媽媽無條件的愛,從小到大她都是同樣這樣表達愛的,媽媽沒變,是女兒自己變了。

有時要等女兒人生閱歷多,或也經歷婚姻,甚而當媽媽後,和媽媽更有話說,能分享生命經驗時,才會有更深層的同理。

「大多數女兒比自己所能意識到的還愛母親,只是當其時正在情緒裡,會一下子看不清楚,」實踐大學謝文宜所長說。

心理學家容格曾經說,所有的母親身上都有聖母與巫婆的成份,只是程度與比例的不同。從橫切面看,從嬰兒到長大,在每個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愛恨情仇,永遠在那裡對話交戰。縱向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想和媽媽走向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會是成年子女在某個關鍵時刻必然會面對的。

林莉造型工作坊的黃緗語與母親林莉,分開18年後才又住在一起,剛開始,從生活細節到互動方式,互相不能適應。一直渴望媽媽呵護,卻碰上嚴肅的母親,黃緗語有很大的掙扎,直到她去育幼院做義工,比起那些被父母拋棄的孤兒,「我的心胸不再受限,我才明白我所擁有的已經滿多的了,」雖然有時母女之間還會起伏,「但比較能平衡了。」

黃緗語透過比較,擴大了衡量母親的座標,母親的站立點被大幅拉離負面(不能溫柔呵護),看事情的角度一旦改變,使她較能包容母親一下子做不到她所期望的母親,再回憶母親吃過的苦,母女共同經歷過的分離,她主動做修補動作,雖然工作與住都在一起,仍不斷寫信、打手機簡訊告訴媽媽,不管曾經歷過什麼,「我對她的愛很多」、「我最在乎她」。

女兒的貼心甜蜜,逐漸改變林莉,「比較會傾聽一點」,會接受年輕人的想法,也欣賞年輕同事的優點,發現「給別人空間,就是給自己空間。」

先肯定她的愛
謝文宜從小崇拜媽媽林澄枝(前文建會主委),不論外型與資質都像林澄枝一樣優秀的文宜,也一直被林澄枝高度期望,而變得深度依賴母親,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想討好母親」。文宜結婚後發現丈夫也常指導她,經過一段國外獨立生活後,謝文宜渴望「成為我自己」,選擇離開婚姻,重創母親的心,母女關係一度緊繃。

幸好謝文宜運用所學的專長來處理,後來也成為她對有母女衝突的人的建議,「千萬不要斷掉關係」。因為不敢給家裡打電話,她就一直寫卡片傳遞一個訊息,「我還是很愛你們」。林澄枝雖生氣難過失望,但也不斷透過信件傳達還是愛女兒的。

客觀理解母親
謝文宜說:「那個時候,兩人都心頭一個洞,期望對方來撫平。但後來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要對方來撫平是強人所難,我應該改變自己,她的話是為我好,我應該先聽完,而不要反駁。她也從比較激動的狀況慢慢緩和下來,覺得她的話有被聽到。先肯定她的愛,才來表達我的想法,這樣就好很多。父母一直重覆講,是擔心你沒聽到,沒有了解她深處很深的愛。」

經過混亂期,現在謝文宜覺得,「我們兩人都長大很多,」現在她更喜歡自己,她既有媽媽留給她的特質,也發展出自己的部份。

「母女關係常是愛恨交織的,恨要處理,愛要感謝,」劉慧卿醫師說,透過傾聽與體諒而修補,互相明白需要對方的支持與鼓勵,珍惜彼此間的好關係。

她說,如果你是個媽媽,可以持續地反省自己。如果是女兒,如何客觀去觀察她,理解她,而不是只用女兒對母親的完美要求角度去評判她。

例如抱怨母親暴躁兇悍,成年女兒要先了解母親角色的複雜與困難,再回歸到當年媽媽一個年輕女子的處境與心情,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就做了媽媽,除了面對最衝突的新婚初期,連婚姻都掌握不了,還要照顧新生命……,女兒會比較有同理心,不會再怪母親。

劉慧卿醫師說,反省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對自己的反省,了解自己個性的特質,自己愛與恨夾雜的情緒;另一個是對關係的反省,彼此是如何互動到今天這個樣子的,不見得純然誰對誰錯。透過反省,如果可以了解自己,對內心的愛恨夠清楚,就比較能夠處理,而不會把自己的感受丟給母親,母親感受到又丟回來,變成負向的循環。

「建立一個成熟的依附關係,在這當中,需要女性很多的自信,」劉慧卿說。

林莉/黃緗語、林澄枝/謝文宜、韓湘琴/唐可珊,都用心做了該做的事,因而享受到天底下最幸福的母女關係,也因在乎彼此,不斷投注心力於對方,鞏固了家庭。

一趟重要的了解之旅
臨床心理學家伊亞瑪認為,誠實看母親,去了解她,也不需把她變成聖人,而在尋找的過程中接納了自己,會是一趟重要的了解之旅。

《多桑與紅玫瑰》作者陳文玲就走過這麼一趟了解之旅,她後來回想,覺得書寫媽媽的故事,是她生命裡一連串變動的起點。本來她自以為寫了本關於母親和那個時代的書,但多讀幾遍後發現:「那個在存在和成就之間擺盪的、因為物質匱乏和心靈空虛而不安的、奮力在愛情和生活的夾縫裡找出一個位置的,是我的媽媽,也是我自己。這雖非我的本意,但是書寫媽媽讓我逼出了自己,從此,就再也不能假裝沒看見。」

「因為原諒了媽媽而願意面對自己,第一個心得就是,我跟媽媽其實像得不得了:我們都很任性、頑皮、好強,而且,我們也都看不清楚自己是誰……」

陳文玲走過,謝文宜走過,逼出了自己,從此再也不能假裝看不見自己,而要更認真地活出自己。

軟香潤澤的康乃馨季節裡,應該會有更多女子,透過認識母親,發現自己,從此自由自在。

fr.: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content/066/066038.asp

Wednesday, May 05, 2004

男人是社會的負擔?

文-宋東(資深媒體人) 
2004年5月 e天下雜誌

到底造物主為什麼讓這些無用的單身漢大量存在?
這麼沒有效率的動物社群,為什麼還能在大自然嚴酷的優勝劣敗淘汰中,持續繁衍?


先別誤會我支持女性主義。

但是,每天打開電視,看到世界大大小小因為爭權奪利,而演出的嗆聲、抗議、逼宮、戰爭,就不免好奇,為什麼大部份都是男人?

聽著這些男人幾乎毫無實質內容、無具體行動方案的夸夸之言,更不免好奇,為什麼這些男人不能去做一些對社會真正有貢獻的事?

即使有些男人會賺錢回家,但是夫妻合併申報所得的稅率,讓每個以往單獨報稅的女性也開始懷疑,到底男人是不是個負擔?

事實上,從世界上許多生物的生存模式看來,男性真是社會的負擔。

從無脊椎的蜜蜂、螞蟻,萬獸之王的獅子、大象,到靈長類的猴子,負責維繫社會運作、傳遞種族香火的,都是「女的」。

一夫多妻制的社會裡,雄性動物一成年,就會被趕出社群,在外面遊蕩。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找機會打回原來的社群,搶下獅王、猴王、象王的位子,和他的成群妻妾。

先是聯合同時遊蕩在外的雄性次要敵人,趕走舊王,馬上開始彼此互鬥,分出誰才是真主,以完成「世代交替」。

這對於任何生物的「社會」來說,都是缺乏效率,也是浪費資源的行為模式。

單身漢那麼多怎麼辦?
有人曾仔細研究過海象社群,發現4%的雄海象竟然壟斷了88%的交配量。也就是說,有96%的雄海象過著單身漢的生活。這些無所事事的雄海象,卻消耗了整個族群超過半數以上的食物,因為,成年雄海象的體積比雌海象龐大許多。

這些數目過剩的雄海象,什麼事都不做,每天只等著機會取代那4%的海象王。

白養著一大群雄性單身漢,任憑他們消耗族群中半數的食物,不僅不事生育,而且不時因為搶奪王位而鬥爭。很顯然的,這個族群的經濟效益沒有得到最好的發揮。

站在經濟學的角度看來,這種社會資源分配的方式,實在太沒有效率。如果雄性把他們浪費在相互爭鬥的精力,轉移從事更有用的活動,整個種族將可在耗費較少精力、食物的狀況下,養育更多子女。

企業家若是看到海象的世界,也一定同意,這麼多單身漢每天所做的事,對種族的生存來說,根本是「浪費」的。

但,若企業家來到孔雀的世界,就更受不了。因為這些每天穿戴著厚重、絢麗羽毛的動物,更是浪費的極致。。

這些單身雄孔雀,每天最擔心的事,就是他們的美麗。因為他們需要藉此爭取母孔雀的青睞。不時這些有著無用大尾巴的雄鳥,就會抖擻著撐開他七彩、美麗的尾巴,列隊供雌鳥觀賞。雌鳥會從這些不停在面前走過的雄鳥中,挑選一隻,跟牠交配。

除了抖擻絢麗,雄孔雀通常還會扭擺肥大的屁股、把脖子彎曲成奇怪的形狀,發出驚人難聽的叫聲,希望引起注意。

雄孔雀背著這麼沈重、笨拙的尾巴,使他們不能從事有用的工作;他們花在唱奇怪歌曲的時間和精力,更是危險,因為這不僅會替孔雀群招來獵食者,同時消耗自己太多精力。

是不是讓人想起,即將在「520」總統就職典禮當天,瘋言瘋語的政客?

經營之神眼中的 「最適效率」
到底造物主為什麼讓這些無用的單身漢大量存在?而這麼沒有效率的動物社群,為什麼還能在大自然嚴酷的優勝劣敗淘汰中,持續繁衍?

會不會……這些看似浪費、無用的現象、性別特色,事實上才是最有效率的演化方式?

《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作者、演化論大師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認為,的確是如此。

他在《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River Out of Eden: A Darwinian View of Life)書中指出,生物演化的過程中,不喜歡太優秀或太不優秀的品質,除非這些配件(器官、基因特質)跟全身其他部位達成平衡。

他舉了一個經營效率之神—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例子說明。

福特針對他著名的T型車,做過一個廢車市場調查,結果發現幾乎所有零件都耗損了,只有一個叫「鎖定座」的零件還可以用好幾年。福特馬上決定:T型車的鎖定座「品質超過需求」,下令未來應降低這種零件的品質。

這位經營之神的理念是,若是福特汽車提高所有零件的品質,T型車就變成勞斯萊斯了,經濟效益的計算馬上不同。既然追求「最適效益」,合理化生產方式應該是降低鎖定座的品質。

「尤其牽涉到兩項不同的生命主題時,我特別願意讚許這種平衡,」道金斯指出,在人類眼中無用、浪費的雄孔雀,在孔雀族群的演化中,卻肯定扮演了「最適效率」的角色。

面對即將有一大堆男人彼此叫囂、打鬥的5月,這也許是個比較能夠冷靜面對日子的看法。(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fr.: 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41/041076.asp

飲料暗藏陷阱

資料提供:嘉義基督教醫院

嘉義基督教醫院 醫學減重中心 營養師 莊向薰

炎炎夏日帶來的高溫酷熱,常常使人因而心浮氣燥、容易中暑。此時,冰冰涼涼的飲料就成了多數人最佳的選擇,例如:果汁、可樂、汽水、加味水…等清涼飲品。隨著外食人口日益增加、飲食習慣的改變,逐漸導致有越來越多人以飲料來取代平日水分的攝取。然而聰明的你,可知道在喝下市售飲料的當下,也同時吃下更多的熱量、糖(或稱甜味劑)、脂肪、鈉…?這些在三餐外所喝下的飲料,若不謹慎選擇,很容易讓您喝下除了水分以外多餘的物質?這些物質有的部份在您體內需求量大時,可視為能量或營養的補給者;若是您的日常三餐已能滿足您平時身體的需求,那麼,這些攝取過多的物質就容易造成您身體在進行代謝時可能產生的負擔;而對於肥胖、體重過重、或想減輕體重的人來說,飲料中所含的熱量、糖分、脂肪及鈉…等,更是妨礙減重計劃的隱形殺手。

想要維護健康,就必須從減少喝下過多的飲料而以白開水取代;想要透視飲料暗藏的陷阱、避免攝取身體不需要的物質;就如同要獲知您吃下那些東西般,其實這一點都不難。

一、首先就是要認識飲料中常添加的原料:

1、玉米糖漿:是用酸或酵素將玉米澱粉分解所製成,是混合了單醣、雙醣及多醣的液體,多數用在飲料類的食品中。

2、果糖:主要存在於水果中,甜度是蔗糖的1.7倍,因為甜度較高,用量較蔗糖少時即可達到相同的甜度。

3、阿斯巴甜 (Aspartame)

a.是一種代糖,主要由胺基酸所組成,是具有熱量的甜味劑,在食用後沒有餘味,每公克含有4大卡熱量,甜度是蔗糖的200倍。由於只需要很少的量即可達理想甜度,因此熱量常忽略不計。不過阿斯巴甜不耐熱,加熱後會被分解而失去甜味,故不適合烹煮或烘焙,通常只會添加在溫、冷飲中。

b.添加此類代糖之食品,在其販售之產品包裝上必需標示苯酮尿症患者需禁用的警語 (因為此類代糖在腸道中會被分解,而其中所含的苯酮酸會使原本因無法正常代謝苯酮酸而患有苯酮尿症的患者產生障礙,需禁用) 。因此,除了苯酮尿症患者外,一般健康的成人、兒童、青少年、孕(產)婦及糖尿病患者皆可使用。

c.目前在市面上運用甚廣,除了單純以糖包供應外,更將此類代糖添加在口香糖、飲料、優酪乳中。

4、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麥芽糖醇、木糖:這些化學結構皆與葡萄糖或其它糖類相似且具有甜味的物質,它們與果糖相同,不需要胰島素的作用即可被人體吸收利用,也可以提供人體能量。因為吸收慢,對血糖的影響不大,故多數用來製造糖尿病食品及低熱量糖果。但仍須注意:若是大量食用此類代糖,可能會造成腹瀉的後果;因此,不可過量食用。

5、醋磺內酯鉀 (acesulfame K):是一種對熱穩定,可用於烹調與烘焙的代糖。由於不會被消化分解,在吃下後能直接由消化道排泄。若與其它甜味劑共同使用時,具有增強甜度的作用。目前已有超過干種食品及40餘國正在使用。在市面上除了可以看到有『煮甜甜(是含有阿斯巴甜及醋磺內酯鉀各半的代糖)』這類商品外,隨著食品技術的進步,亦有業者成功地將醋磺內酯鉀添加在優酪乳中。

6、香料

a.香味人人都愛,在食品中的應用亦然;一般食品業者為了能加強或改變產品的原有香味、消除食品原有的難聞氣味、使加工後的產品更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進而提昇產品銷售量,因此在食品加工的過程中往往會添加適量的香料來提昇產品價值。

b.一般依來源可分天然、人工合成二種,由於香味的影響因素很多,常會因為氣候、甜味劑、酸味劑…所影響,大多在添加時會以少量多種的香料來調配完成。

c.由於添加香料的飲品僅可提供香味,並不能提供身體所需能量及營養,故一般並不排斥但也不建議民眾選用含香料的飲品。

因此,從維護健康的角度來選擇飲品,建議:天然的飲料(如:白開水、現搾果汁)永遠比加工後的飲料 (即曾添加甜味劑、香料…等添加物而製成的飲料,如:稀釋果汁、可樂、沙士、汽水)來的好。

二、其次就是認識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

近年來國民營養知識提升,健康意識抬頭,許多國家也已實施包裝食品營養標示制度;為維護民眾健康,建立消費者對營養標示正確認識及提供選購包裝食品的參考,目前政府以規定食品業者在所生產的食品在外包裝上,需清楚標明所供應食品的標示,同時,政府也積極地在宣導民眾認識市售食品的營養標示。依照現行台灣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除產品宣稱營養素外,尚應包括5大項,分別為熱量(以大卡標示)、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以公克標示)及鈉含量(以毫克標示);當然,除了上述五大項外,若有其他營養素宣稱,就需要隨後清楚標明。

假設X牌牛奶每瓶提供960ml,其產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如下:

營養標示

每一份量240公克(或毫升)

本包裝含4份

每份:熱量116 大卡,蛋白質8 公克,脂肪4 公克,碳水化合物12 公克,鈉115 毫克

那麼,每當喝下1份X牌牛奶即喝下了116大卡的熱量、8克的蛋白質、4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及115毫克的鈉。換句話說,若喝下約500ml的X牌牛奶→相當於喝下2份的X牌牛奶→就等於攝取了116 x 2 =232 (Kcal)的 熱量

8 x 2 =16 (g)的蛋白質

4 x 2 =8 (g)的脂肪

12 x 2 =24 (g)的碳水化合物

115 x 2 =230 (mg)的鈉

以上述的方式類推,當您下次再選擇飲料時,也可以參考包裝上的食物營養標示,計算您每日從飲料中所攝取的食物價值。

請了解食品包裝所傳達出來的訊息,並培養在平日外食選擇時巧妙應用的習慣,如此不僅能作為健康維護的工具,更能避免喝下太多的飲料而造成肥胖問題、新陳代謝障礙、體內臟器的負擔。

fr.: http://tw.health.yahoo.com/040504/11/mga9.html

飲料暗藏陷阱

資料提供:嘉義基督教醫院

嘉義基督教醫院 醫學減重中心 營養師 莊向薰

炎炎夏日帶來的高溫酷熱,常常使人因而心浮氣燥、容易中暑。此時,冰冰涼涼的飲料就成了多數人最佳的選擇,例如:果汁、可樂、汽水、加味水…等清涼飲品。隨著外食人口日益增加、飲食習慣的改變,逐漸導致有越來越多人以飲料來取代平日水分的攝取。然而聰明的你,可知道在喝下市售飲料的當下,也同時吃下更多的熱量、糖(或稱甜味劑)、脂肪、鈉…?這些在三餐外所喝下的飲料,若不謹慎選擇,很容易讓您喝下除了水分以外多餘的物質?這些物質有的部份在您體內需求量大時,可視為能量或營養的補給者;若是您的日常三餐已能滿足您平時身體的需求,那麼,這些攝取過多的物質就容易造成您身體在進行代謝時可能產生的負擔;而對於肥胖、體重過重、或想減輕體重的人來說,飲料中所含的熱量、糖分、脂肪及鈉…等,更是妨礙減重計劃的隱形殺手。

想要維護健康,就必須從減少喝下過多的飲料而以白開水取代;想要透視飲料暗藏的陷阱、避免攝取身體不需要的物質;就如同要獲知您吃下那些東西般,其實這一點都不難。

一、首先就是要認識飲料中常添加的原料:

1、玉米糖漿:是用酸或酵素將玉米澱粉分解所製成,是混合了單醣、雙醣及多醣的液體,多數用在飲料類的食品中。

2、果糖:主要存在於水果中,甜度是蔗糖的1.7倍,因為甜度較高,用量較蔗糖少時即可達到相同的甜度。

3、阿斯巴甜 (Aspartame)

a.是一種代糖,主要由胺基酸所組成,是具有熱量的甜味劑,在食用後沒有餘味,每公克含有4大卡熱量,甜度是蔗糖的200倍。由於只需要很少的量即可達理想甜度,因此熱量常忽略不計。不過阿斯巴甜不耐熱,加熱後會被分解而失去甜味,故不適合烹煮或烘焙,通常只會添加在溫、冷飲中。

b.添加此類代糖之食品,在其販售之產品包裝上必需標示苯酮尿症患者需禁用的警語 (因為此類代糖在腸道中會被分解,而其中所含的苯酮酸會使原本因無法正常代謝苯酮酸而患有苯酮尿症的患者產生障礙,需禁用) 。因此,除了苯酮尿症患者外,一般健康的成人、兒童、青少年、孕(產)婦及糖尿病患者皆可使用。

c.目前在市面上運用甚廣,除了單純以糖包供應外,更將此類代糖添加在口香糖、飲料、優酪乳中。

4、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麥芽糖醇、木糖:這些化學結構皆與葡萄糖或其它糖類相似且具有甜味的物質,它們與果糖相同,不需要胰島素的作用即可被人體吸收利用,也可以提供人體能量。因為吸收慢,對血糖的影響不大,故多數用來製造糖尿病食品及低熱量糖果。但仍須注意:若是大量食用此類代糖,可能會造成腹瀉的後果;因此,不可過量食用。

5、醋磺內酯鉀 (acesulfame K):是一種對熱穩定,可用於烹調與烘焙的代糖。由於不會被消化分解,在吃下後能直接由消化道排泄。若與其它甜味劑共同使用時,具有增強甜度的作用。目前已有超過干種食品及40餘國正在使用。在市面上除了可以看到有『煮甜甜(是含有阿斯巴甜及醋磺內酯鉀各半的代糖)』這類商品外,隨著食品技術的進步,亦有業者成功地將醋磺內酯鉀添加在優酪乳中。

6、香料

a.香味人人都愛,在食品中的應用亦然;一般食品業者為了能加強或改變產品的原有香味、消除食品原有的難聞氣味、使加工後的產品更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進而提昇產品銷售量,因此在食品加工的過程中往往會添加適量的香料來提昇產品價值。

b.一般依來源可分天然、人工合成二種,由於香味的影響因素很多,常會因為氣候、甜味劑、酸味劑…所影響,大多在添加時會以少量多種的香料來調配完成。

c.由於添加香料的飲品僅可提供香味,並不能提供身體所需能量及營養,故一般並不排斥但也不建議民眾選用含香料的飲品。

因此,從維護健康的角度來選擇飲品,建議:天然的飲料(如:白開水、現搾果汁)永遠比加工後的飲料 (即曾添加甜味劑、香料…等添加物而製成的飲料,如:稀釋果汁、可樂、沙士、汽水)來的好。

二、其次就是認識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

近年來國民營養知識提升,健康意識抬頭,許多國家也已實施包裝食品營養標示制度;為維護民眾健康,建立消費者對營養標示正確認識及提供選購包裝食品的參考,目前政府以規定食品業者在所生產的食品在外包裝上,需清楚標明所供應食品的標示,同時,政府也積極地在宣導民眾認識市售食品的營養標示。依照現行台灣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除產品宣稱營養素外,尚應包括5大項,分別為熱量(以大卡標示)、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以公克標示)及鈉含量(以毫克標示);當然,除了上述五大項外,若有其他營養素宣稱,就需要隨後清楚標明。

假設X牌牛奶每瓶提供960ml,其產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如下:

營養標示

每一份量240公克(或毫升)

本包裝含4份

每份:熱量116 大卡,蛋白質8 公克,脂肪4 公克,碳水化合物12 公克,鈉115 毫克

那麼,每當喝下1份X牌牛奶即喝下了116大卡的熱量、8克的蛋白質、4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及115毫克的鈉。換句話說,若喝下約500ml的X牌牛奶→相當於喝下2份的X牌牛奶→就等於攝取了116 x 2 =232 (Kcal)的 熱量

8 x 2 =16 (g)的蛋白質

4 x 2 =8 (g)的脂肪

12 x 2 =24 (g)的碳水化合物

115 x 2 =230 (mg)的鈉

以上述的方式類推,當您下次再選擇飲料時,也可以參考包裝上的食物營養標示,計算您每日從飲料中所攝取的食物價值。

請了解食品包裝所傳達出來的訊息,並培養在平日外食選擇時巧妙應用的習慣,如此不僅能作為健康維護的工具,更能避免喝下太多的飲料而造成肥胖問題、新陳代謝障礙、體內臟器的負擔。

fr.: http://tw.health.yahoo.com/040504/11/mga9.html

Monday, May 03, 2004

勞工權利、童工與全球教育問題

賴明芝編譯

上周末是2004國際勞工節!全世界各地都有相關的活動在發生,甚至連兒童都納入活動議題之中。不少組織甚至認為,這是老師們教育孩子了解勞工節的最佳時刻。美國「教育世界」這個組織甚至在其網站(http://www.educationworld.com )開闢一個專欄,蒐集不少很棒的文章,供老師們製作教材時參考,其中包括美國勞工歷史、勞工節本身的由來和童工問題的討論。

事實上,勞動這回事和兒童之間的關係是相當緊密的,在美國,勞工歷史的發展是以血淚揮灑而成,除了黑人被販售做為奴隸使用的那段悲劇外,二次大戰期間,年輕男性上戰場,以致於家鄉勞動生產必須端賴婦女的力量,甚至連兒童都得投入勞動市場,以維持生計。

為迎接今年的國際勞工節,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於四月底就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探討兒童在勞動市場中的情形與危機。該組織認為,停止使用童工,應為全球議題才是。至於兒童的權利,也應該透過教育、藝術和媒體的管道,加以支持。

今年4月19至25日,國際勞工組織發起了一個名為「所有人都可接受教育全球行動週」(Education For All Week)的活動,希望能夠藉此引起全世界的國家都能夠注意,目前世界上仍有1/3以上的兒童無法接受基礎教育。大部分失學的兒童都是居住在開發中國家,其中以撒哈拉沙漠周圍的非洲國家、南亞及西亞的情形最為嚴重。

「全球化社會面的國際研討會」最近公佈的一份報告《公平的全球化:創造所有人的機會》強調,改善學校教育和技能的行動,必須串聯在一起,才能有效減少童工的人數。

國際勞工節發展至今,有關童工議題的討論,也開始將焦點放在性別之上。根據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失學的女童人數每年都比男童還要多出1千4百萬。基礎教育出現的性別差異問題,尤其對撒哈拉沙漠周圍的非洲國家、阿拉伯國家、南亞和西亞國家的女童而言,是徹底的傷害。

總之,既然基礎教育失學的主要對象,幾乎都是童工,那麼,想要達到普遍的基礎教育,就不能獨立運作於反童工運動之外。這些被迫失學的兒童,許多都是因為維持家中生計,而放棄學業。

其次,普遍的基礎教育至今未能實現,除了和童工有關之外,合格師資短缺日益嚴重的現象,也是關鍵之一。也因此,如何改善教師工作環境等勞動權問題,也是國際勞工節不可忽視的議題。

國際勞工組織表示,目前甚至未來兩年,該組織的工作重點將放在教師短缺的問題上。此外,國際勞工組織還要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與世界教師聯盟(World Confederation Teachers)合作,一起解決這項攸關教育品質的根本問題。

fr.: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人和部落簡介

Akwan(田嘉惠,人和部落教室專員)

版主的話

「人和部落」近幾年在部落中生代與年輕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僅成立了部落教室提供原住民終身學習的機會,也募款開辦部落兒童的課業輔導班、推動親子共讀等等,希望能夠透過各種學習,逐漸討論、開展出部落的新面貌。

欲得知人和部落教室更詳細的資訊,歡迎瀏覽原促會網站:http://atipc.homelinux.org。

布農族在南投縣信義鄉這個遼闊的山地鄉,17及18世紀曾因為尋找耕地和新獵區,而分批由南投名間一帶往中央山脈之東及玉山以北移動。到日據時代中期,日本人為了掌控高山驍勇的布農族人,強迫那些反日而遷到更深山的布農族人集體移往較低的山腳,以便日本人管理。布農族人沿著濁水溪南岸及陳有蘭溪北岸擇地定居下來,聚落都建於陡峭的懸崖上,因為是屬於易守難攻的據點。

在日據時代,布農族是最晚降服的族群之一。台灣原住民以布農族最具獵人精神與勇氣,穿梭在險峻的山地之中,面對深山中最兇猛的野獸,大自然的磨練,創造出布農族不輕易向惡劣環境折服、反而摸索出與大自然和諧為伍的生活經驗。

人和村,又名人倫,在布農語的意義中是一種植物的名稱,可惜在現在的主要聚落裡已經看不到這樣的植物了。人和村在信義鄉是僅次於羅娜村的部落,可是卻沒有羅娜村盛行農業的景象。人和村位於濁水溪南岸,五大社群中巒社區的分布地之一,這裡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龍鬚菜、豆類蔬菜、檳榔、油桐、茶葉、桂竹等。許多人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紛紛離開往鄰近的台中、彰化等地工作甚至定居,留在部落的,多半是老人家以及習慣生活在山上的人。

濁水溪沿岸散佈四個部落。人和村不似其他部落知名,我們沒有著名的觀光景點,可是我們卻有最驕傲瀑布群,目前尚未開發,原因是前往瀑布群的路程遙遠且困難,雖有開發的計畫,但是目前還未付諸行動。也因此,當各地都在積極開發觀光資源的熱潮中,我們仍保持大自然原有的風貌,不輕易開發。這也是為什麼在歷經921大地震及桃芝風災的肆虐下,能夠僥倖地逃過大自然反撲的震撼,就憑著這樣的幸運,人和村的人更加積極投入生態復育的工作,呈現出對於大自然的敬畏與感謝。

一般人的印象原住民信仰西洋宗教居多,在這裡主要有兩個宗教勢力,一為基督長老教會,另一個是天主教,其中信仰基督長老教會人數較多。天主堂教會是民國90年建造完成的;而基督長老教會的教堂建築物已經有50年的歷史,每當禮拜時,唱詩班優美的天籟聖音悠悠地傳布在教會四週,教堂好比一個音箱,不用擴音的設備,自然凝聚聲音,響亮地傳遍在部落的每各角落。這個特色據說在目前信義鄉的教會是獨一無二的。

原住民擁有上天賦予的優美歌聲,這是大家眾所週知的,我們毫不浪費上天賜予地優勢條件,所以「布農藝術團」順勢成立。雖然膚色黝黑、體格壯碩不符時下骨感纖瘦美女的審美觀,但是這正代表著我們布農族人長期在險峻高山生活,渾然天成的壯碩美,所以布農藝術團的團員每次盡情地唱歌表演時,驕傲地向他人宣示我們布農族的歌聲是多麼地美妙、我們莊重有力的舞蹈。

近年來文化振興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部落裡也掀起一股認識文化傳統的熱潮,民族學院近年來推動傳統手工藝技能課程,大家學起來頗有心得,也挺熱烈的。上課期間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學員為了不至落後太多進度,常常吆喝一同上課的學員,圍在一起彼此教授著技巧。即便是學期結束了,還是有些學員仍繼續練習,由此可見,他們對於學習傳統手工藝技能的熱衷程度。

人和村只是淳樸的布農族群生活的部落,但是很早便解除入山管制,所以方便的交通使得我們漢化較其他部落早,現在的部落不復往日布農族原有的住屋形貌,西式樓房和鐵皮屋是普遍的建築構造,不過原住民好客與熱情灑脫的生活態度,仍然可以在部落人的身上看到。有朝一日,若有機會經過人和村,歡迎你暫停腳步,看一看我們人和村。

fr.: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把教師當夥伴 黃榮村聆聽基層聲音

記者陳揚盛專題報導

2年前的今天,黃榮村接下曾志朗的棒子,剛上路的九年一貫正式在國中小開始實驗,多元入學取代傳統聯考,似乎一切都是依照當年410教改運動的規則,一步步落實中。

在阿扁手下做滿4年的政務次長范巽綠,相當肯定這位當年走上街頭、後來變成負責教改成敗的學者部長,尤其是他的專業能力以及堅持政治中立的態度。范巽綠說,黃榮村是個相當有能力的部長,在他2年3個月的任期內,將非常複雜且具有爭議性的各項教改議題都做了公平、正義的合理處理。

從921災區重建

到「教改災區」重建

  從1994年的410民間教改遊行,到教改會、行政院教推小組,黃榮村是第一位完整經歷教改,也是少見具備協調溝通、避免政治衝突能力的部長。天下雜誌當初形容他是「卸下九二一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一職,立刻接手一個問題纏身的教育災區」。

如同當初他處理的住宅重建問題一樣,面對高學費問題造成學生申請助學貸款的門檻不合實際需求,他甫上任就主動請行政院協助,並面見陳總統,最後由財政部與銀行幫了它最大的忙,申請門檻降低、貸款總數增加,使得學生學費問題降溫不少,學生能貸到錢唸書。

面臨社會對教育新政策的信心危機,他一如往常,發揮處理高複雜議題的能力。上任教育部長後的首次記者會,他表明避開大陸學歷認證與中文譯音議題;因為前任教育部長吳京、曾志朗就是因為這兩個「政治地雷」,受到立委的質疑與抨擊。

教改重建第一步

把老師當伙伴

  大陸學歷認證與中文譯音標準「不是教育部能解決的」,黃榮村總是胸有成竹的說,該解決的教育問題其實是教改重建。他說,教育成敗不在教育部長,而在於第一線教師,沒有一項教育推動或教育改革,是在沒有老師支持下成功的。

因此第一線教師的反應,被他當成最要緊的事,黃榮村把教改第一線的老師當成伙伴,仔細聆聽他們的聲音;面對政治雜音太多的問題,他選擇不去處理。

黃榮村到教育部一年多後坦承,任何教育推動或教育改革,不可能在沒有教師支持下成功。過去教改一時改太多,讓老師覺得有心無力,並感覺行政單位沒有把他們當成伙伴,他首先以身作則,把老師反省的聲音真正納入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整個教育才可能推動。

黃榮村歸結教改問題的原因首重教師價值的重建,包括政策執行過程中不能過度理想化,更不能忽略現實環境的配合及社會接受程度,他作為教育部長,必須要能充分掌握基層意見。

近年來被認為轉型為「功能取向」的全國教師會就認為,如果沒有黃榮村的願意溝通,邀請他們參與會議,針對完善的配套措施做出研究建言,全教會能發揮多少的實質影響,其實都是空談。

教改10年關鍵

黃榮村檢討教改

  教改的第1個10年週期也在黃榮村的任內悄悄過去。黃榮村肯定十年教改以來,多元發展還有彈性發展,但是絕對比以前進步。他認為,從十年教改指標變化,其中很多方面有改進,但也有些指標仍需要檢討。

以大學多元入學為例,雖然高中生目前可以透過申請、推甄、考試分發三種管道進入大學,但是,根據教育部統計,仍有高達70%的學生選擇考試分發的管道。有關學生容量的擴充普及,然而,在相對的經費和資源投入是否讓學生平均素質提升,教育部責無旁貸。

現在的實際情況多半讓人覺得,多元入學的方式還是走了回頭路,根本達不到多元拔擢人才的目標。該怎麼找到其中的問題,黃榮村說,大學進退場機制一定要做。

近年來紛紛宣佈往研究型大學的國立大學,要的是學生的研究能量,能量哪裡來,智育不是唯一但是卻是必須的審查標準。黃榮村不諱言,看似多元的升學管道,擺脫不了以「智育」取才,這也是高等教育難以打破的迷思。

九年一貫

師資最重要

  黃榮村任內提出九年一貫課程的最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在師資職前培育以及教師在職進修。去年的教師節前夕,黃榮村曾表示,未來應該調整師資職前課程架構,讓教師除各領域主修專長專門科目學分外,也需修畢領域核心課程及同領域其他主修專長之下限學分,才具備該領域專長的任教資格;

在職進修管道方面,教育部目前亦規劃出領域教學學分班以及專長增能學分班,同時以推廣教育班次方式招生具合格國中教師資格的待業教師和實習教師,以提供這些老師充實九年一貫課程知能的管道,落實師資的培育,因應未來的變遷。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試驗

當前中國經濟問題不僅是中國的問題,更是世界的問題!

在政治上,中國領導人在面對此番經濟過熱時所採取的宏觀調控措施,是將本身完全鑲嵌進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後,因過份倚賴外資可能導致中國社會「拉美化」之虞下,為維護國家經濟暨政治自主性,避免社會崩潰而採取的自衛手段。

在經濟上,經濟週期性波動而導致大起大落本就是資本主義的鐵律,但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非常獨特地以強悍的行政權力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反週期」干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讓經濟成功「軟著陸」之後,如今此番的宏觀調控能否再造奇蹟,事涉中國及世界經濟未來發展命脈存續。

中國以開放自身市場迎來國際資金,大格局地達成以自身通膨衝破了世界性通縮的任務。麻煩是,中國幫助世界解決了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卻沒有解決自己內部的通貨緊縮難題。跨國壟斷資本與國際熱錢長驅直入,在中國攻城掠地,利用中國官僚地方與中央間的矛盾,製造並膨賬了中國經濟奇蹟與泡沫。如此的輝煌榮景,是以社會兩極分化、官僚權力惡性膨賬買辦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農村加速破產、能源消耗短缺、經濟命脈受制於人等一系列不均衡發展為代價,這也是所謂中國即將崩潰的說法,在國際間包括台灣履履甚囂塵上的原因。

然而中國太大了,它的經濟榮景固然足以輝映全世界;同樣的,如果它出了問題,世界也逃不過劫難,而首當其衝的將會是僅有一水之隔的台灣;也因此,台灣當局如果明智,首先要改變「唱衰中國」的惡習,寧願哀矜勿喜,把中國問題當成切關己身的的重要問題來處理!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中國如果能夠成功的再以行政性的宏觀調控手段執行反資本主義週期波動規律任務的話,不僅將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它也許能夠不重覆台灣八十年代泡沫經濟時期,以新台幣升值及民主化來解決內部矛盾的覆徹,而走出一條屬於中國自己的路。

對於中國政府來說,八十年代的台灣經驗是難以承受之重—順應國際壓力,讓人民幣升值嗎?如此不但箝喪中國的出口競爭力,把世界工廠的優勢徹底葬送,更會讓原本即為嚴峻的就業壓力雪上加霜!至於民主化?基於政權的生存法則,中國共產黨絕不可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而台灣十數年來的新興民主經驗更讓其忌憚再三,是以近來所謂中國對台灣問題鷹派勢力高漲,不僅有其外部形勢的問題,更是內部壓力使然。

外界普遍疑惑的是—中國政府果真有能耐作得到嗎?答案其實沒有人知道,因為一如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如今中國政府所處理的正是世界性前所未有的難題!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穿越都市叢林的禪思

文/永芸法師

冬日的午後,玻璃帷幕窗外那亮燦燦的陽光在呼喚我。我探頭,聯合報大樓前的那排竹子不但綠了,也長高、長密了。看到生命的成長令人歡喜,就像看到了希望。台北的天空,難得藍白分明;趁報社還沒大忙之際,偷閒走出大樓,走向對面的國父紀念館。

這襲長衫,行走在這都市,總是成為焦點。當善意的、疑惑的、奇怪的眼神落在你的身上,總會想起高行健的那句話:「當一個作家想要充分表現自己的感受而遭遇阻力時,怎麼辦?如果,他不想自殺,就只好逃。」也浮現龍應台的身影,那位「愈是身處群眾愈感孤獨」的女強人。想到龍應台在卸下台北市文化局長一職時,在電話中給我的鼓勵。我能體會外表強勢而內心善良多情的人的苦處,尤其是擁有多重特殊身分的人。

我,一個來自叢林裡的修道人,卻偏偏在人間行走,還從事「少數民族」才會做的媒體工作。那種壓力、紛亂、緊張,逼迫著你每天都要練功:「想像自己雖身在紅塵、心在山林。」

在國父紀念館寬闊的天地裡,我昂首享受陽光。坐在「中山碑林」裡,我背靠著沉思中的孫逸仙雕像,把自己放空。

光復國小和國父紀念館僅是一林之隔,孩童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朗朗讀書聲穿過教室,在林間跳躍。另一班則吹奏著單調的笛子「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來做工……」,想起小學時我也是「口笛隊」的一員,直覺地想起那簡譜「533‧422‧1234555……」沒想到,三十年後,竟然是在這種情境下重溫舊夢。 那年頭,一個小孩,能吹口琴、練笛子、參加合唱團,可說是我童年最快樂的時光。 一個與世無爭的出家人,從事報業工作,轉眼間已有四個年頭了。這些年,我的活動空間就是從台北道場到聯合報,聯合報回台北道場。或坐公車、或走路、或開車,日復一日,我必須時時轉換我的思維,把有形的叢林道場延伸、擴大到任何一個我所穿越的空間。

‧ 之一 坐公車

我上班的方式大部分是以公車代步,白天從道場走過松山區熱鬧的五分埔,在服飾店前等公車,晚上從聯合報下班,再搭著公車回到松山車站。因為長期在五分埔那幾間服飾店前等公車,所以那幾家店的老闆都認得我了,就連公車司機也認識我,有時候還會寒暄幾句呢。

有次上車,我拿著「人間福報」的手提袋,一個小學生看到,很興奮地大叫:「人間福報!我們家也有人間福報耶。」

還有一次,一位男士要下公車前,特別來向我問好。他指著身上的 T 恤,很驕傲地說:「永芸法師,我到現在都還穿著普門雜誌的這件 T 恤……」我非常感動,那是以前我們只送不賣,只有推廣義工才能享有的榮譽。而這麼多年後,這位居士還穿著它、還記得我?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佛門說的「功不唐捐」,又再一次得到印證。

‧ 之二 走路

從聯合報走回台北道場,快則四十分鐘,慢則一個小時。我雖把它當成運動,其實,這是放下一天緊張的工作很好的紓解。

慢走,疾走,一路隨境思維。

這條回家的路,有各種不同的走法。大街小巷,怎麼走都能回家。

走出聯合報,在等紅燈時,一○一大樓、各種大樓林立。這號稱台北的曼哈頓,和我真正看過的紐約曼哈頓若何?其實沒兩樣:都是名利交錯而成的海市蜃樓。

走過中興百貨(之前的春天百貨),它旁邊有塊空地,擺設了一排投籃的機器,每天都有一群人站在那兒,機械式地投球以消磨時間。有業者腦筋動得快,製作很多機器的動物,並為這些動物穿上屬於牠們的衣服。於是你可以看到孩子們坐在電動的獅子、老虎、貓熊的背上,想像自己身處在叢林裡,其實只是機械式地在水泥地上爬行,孩子們卻樂此不疲。

我走過這些繁華街肆,與紅男綠女擦身而過。他們將怎麼看待這個出家人?我無視於這些異樣眼光,倒是想到佛門說的:「百花叢林過,片葉不沾身」或是「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這世界就是因為不一樣才可愛啊。

‧ 之三 開車

自從接掌了位於三重的福報大樓的職務,為了方便起見,有時只好自行開車往返。 在美國開車我不怕,在台北開車卻成了我的夢魘。往前開當然沒問題,停車卻是一大考驗。三重的車庫是升降式的,要剛好開進那個框框裡,需要一點技術。聯合報的停車位更窄小,第一次進去是守衛帶我進去;第二次我開到門口,乾脆下車請守衛幫我開;第三次這個笑話就在聯合報傳開了。

尚未取得駕照時,我一度很熱愛開車。有次大清早在濱海公路練車,看到前方檢警,心想:「完了。」沒想到警察伯伯攔下車後,一看是位「師父」,看都不看便放行了。但我沒機會真正地在大馬路上開車。

到了美國不得不開車,就大膽地開上高速公路,讓待在美國多年還不敢上路的人刮目相看。回台灣,才發現台北交通之亂。每個人都像敢死隊,衝鋒陷陣。於是,開車成了噩夢。

如何優雅地走過人生?
不同的方式,會有不同的過程,其實終點還是一樣。
春夏秋冬,日復一日,心境也會造就出不同的風景。
就像報紙,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刊登出來的就是「新聞」。
修行也是,在每天一樣的日子裡,多一份禪心,就能成就不一樣的自己。

fr.: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112&s_cat=人文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