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ptual Daily

Thursday, May 13, 2004

七成失眠患者對安眠藥又愛又怕

資料提供:OHAYO專屬記者

一項由某知名藥廠與成大醫學中心家醫科張智仁教授,在全省進行的大型國人失眠問題及治療行為調查顯示,高達七成失眠患者在治療失眠症狀時未適當的使用藥物治療,除顯示失眠患者對正確的治療過程不了解外,隱藏其中更大的問題是,許多失眠患者因擔心安眠藥成癮等副作用,對適度失眠藥物治療抗拒不前,反因此延誤治療時機。

根據調查顯示,國內約有二成二的失眠患者服用助眠藥物來治療失眠問題,經門診深入瞭解後也發現,有一大部份失眠患者對安眠藥仍存有"成癮"疑慮,再加上對安眠藥作用的不了解,及缺乏正確用藥知識,因而不敢適當的短期持續服藥,反而因此延誤治療時機,成為治療更複雜、時間更長的慢性失眠問題。

張智仁表示,由於傳統安眠藥服藥一段時間後突然停藥,容易造成反彈性失眠,一般醫師並不會建議患者採取吃吃停停的服藥方式,對於偶而失眠的患者,除了建議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外,治療成效不佳的話可以採用目前新一代的短效安眠藥治療,此類藥物可以大幅降低患者生理性依賴的問題;同時經國內外研究報告證實,接受治療的一星期間,可選擇經驗中較不易失眠的幾天進行停藥,在經過適度的治療之後,睡眠品質與天天服藥的效果相同,也不會出現反彈性失眠,並能降低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達到生活品質與用藥安全的雙贏。

張智仁指出,調查顯示僅二成二的民眾在看診時會主動與醫師討論睡眠問題,顯示失眠患者看待失眠問題態度輕忽,導致對於自己失眠問題多一知半解,此外,近四成醫師在門診時不問原因直接開藥給患者,另三成的醫師會勸說患者學習放鬆自己,僅一成四的醫師主動向患者講解造成失眠的原因。

張智仁表示,睡眠問題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造成失眠的原因也很難透過一兩次的門診即能了解,醫師必須長期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況、治療情形,及是否有其他疾病導致失眠的可能外,患者也應主動將自己的症狀儘量地告知醫師了解,才能更準確地找出失眠背後隱藏的原因,也不致擔誤疾病治療時機。

調查顯示,與失眠高度相關的疾病分別是偏頭痛、背痛及過敏等。張智仁表示,此三種疾病的特性皆為持續、反覆發作,由於疾病本身造成患者相當程度的困擾,長期下來便會造成患者睡眠品質下降,甚至導致失眠問題的產生。另有二成的失眠患者是找不到失眠的原因,張智仁指出,患者失眠的原因是在治療過程中反覆測試、診斷得知的,患者應避免短暫時間內找不到失眠原因,即自行中斷療程。

此外,調查結果也顯示,影響到患者日常生活的失眠問題主要是難以入睡佔27.5%、睡到一半醒來,不容易再睡著佔17.7%、時睡時醒佔10.6%、白天不易清醒,且會想睡覺佔9.2%、就算睡了一晚,仍無法消除疲勞佔8.9%等原因,其中有難以入睡困擾的失眠患者佔所有失眠問題類型中將近三成比例,其藥物治療會考慮到以作用快速的睡眠導入劑為主,至於睡眠容易中斷的患者,則適情況選擇短、中效藥物即可。

張智仁進一步說明,失眠是一種症狀或疾病,醫師會衡量它對該患者健康和生活的影響程度給予用藥建議,若失眠症狀只是短期的,就像感冒用藥一樣,症狀改善後即可停用。若失眠進入慢性化,除了藥物治療外,整體治療尚需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社會問題之介入等。因此,患者應與醫師配合正確地選擇適當的安眠藥物,適度期間使用安眠藥物,以避免對身心造成的傷害。

fr.: http://tw.health.yahoo.com/040513/11/naqo.html

出生率下降 每月不到二萬新生兒

OHAYO特派記者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孩子也生得少。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資料,台灣的出生率持續下降,今年1到4月,每個月新生兒不到2萬個,折合年出生率都不到千分之十,大約只有十年前的三分之二。
根據內政部戶政資料,4月份的出生率千分之9.31,比起3月份又少了千分之0.45,去年9到12月,每個月出生率都超過千分之10,今年卻沒有一個月達到兩位數,出生率已經越來越低。
內政部戶政司表示,已經研擬鼓勵生育的措施,將由經建會統籌後決定,要採取哪些具體作法 雖然出生率下降,整體人口則是增加千分之3.6,出生率最高的是新竹縣市,約千分之13,最低的是高雄市,只有千分之7。而性別比例方面男生稍微多一點,跟女性的比例是104:100。

fr.: http://tw.health.yahoo.com/040513/11/naqn.html

失眠的光照療法

資料提供:王世傑

失眠問題非常普遍,人口中約35%在過去一年內曾有過失眠經驗,一般門診常可看到安眠藥的處方,更糟的是,慢性失眠的病人有長期服用安眠藥的傾向。不靠藥物睡個好覺,幾乎是所有失眠病人的共同心聲。

針對失眠的處置,最好的辦法就是對症治療,根本解決失眠的原因(身體不適、心理壓力、成癮物質、吵雜環境等),服用安眠藥是不得已的做法,但是實際上往往有所不逮,即使排除所有干擾睡眠的因素,只要一天沒睡好,病人還是會陷入極度焦慮,不得不藉助安眠藥。

陽光可以抑制腦部松果體產生褪黑激素(melatonin),是控制睡眠週期最重要的物理因素,尤其波長509nm的光波。日照不足,腦部褪黑激素的濃度就會上升,引起睡眠紊亂,間接影響情緒,北歐位於極圈,秋冬季節缺乏陽光照明,當地居民特別容易罹患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輪值夜班及長途飛行的人們,缺乏日照或者處於不同時區,一時無法調整體內生物時鐘,因此睡得不好。光照療法是利用亮度可達國際標準照明單位一萬流明(Lumen,光源在單位時間內所發出的光的總能量)以上的特殊照明器材,每日照射三十分鐘以上,抑制褪黑激素生成,延遲入眠時間,並進而校正睡眠週期,改善失眠症狀。利用光照療法,治療季節性憂鬱症、輪班工作引起之生理周期及睡眠問題,都有不錯的療效。

年紀老邁常有白天昏睡、夜晚淺眠及早醒的現象,光照療法比較不會引起跌倒意外或者加重認知功能障礙,特別是年老的失智症病患,是相當安全的治療方式,可輔助甚至取代安眠藥物。一般的失眠病患,如果完全排除其他失眠原因,又顧忌安眠藥物的成癮性,也可利用光照療法,當作替代的治療模式,藉著調整睡眠週期改善睡眠品質。

fr.: http://tw.health.yahoo.com/040513/11/naqu.html

過敏兒的飲食起居守則

資料提供:OHAYO專屬記者

家有過敏兒,一切都辛苦。過敏除了倚靠藥物治療控制外,更重要的在於患者及家屬的信心,以及居家生活環境的照顧。

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指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律的作息,身體狀況好,對過敏的忍受力也會增加。因此家有過敏兒的父母,不妨把握以下日常照顧的通則,讓您家的過敏兒不再復發。

一、避免過敏原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治療方法:

設法找出引起孩子過敏的物質,避免再接觸,以免發作。例如會致過敏的食物、塵(虫滿)、黴菌、蟑螂、貓狗等寵物的皮毛等,都是常見的過敏原。

二、非過敏性的刺激因子,也會誘發過敏:

例如濕度的改變、乾冷的空氣、病毒感染、感冒、飲用冰冷的食物、劇烈 的運動、刺鼻的味道等(如刺鼻的香水味、二手菸),都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過敏。所以室內溫、濕度要保持平衡;空氣要適度流通;避免或少吃冰冷的食物;不做劇烈運動;拒吸二手菸等;除濕機和空氣清淨機,也可以視需要,當作好幫手。

林炫沛認為,重整環境力求單純、好整理,生活、飲食回歸自然,這些原則非僅對有過敏兒的家庭,一般人也是受益良多。而且這些原則都不難做到,視個別家庭的條件不同,可以有權宜的做法。例如家庭經濟夠好 ,能有24小時的空調和專人清掃環境,家裡有地毯又何嘗不行。

除此之外,更積極的做法就是「運動」,以提升心肺功能。惟運動不可太激烈,宜溫和,視體能增強再作調整。臺大醫院氣喘部醫師楊曜旭指出,像游泳就很值得鼓勵,不過下水之前要做好熱身運動;下水時若感到不舒服,運動前可請過敏專科醫師開些藥物,有助於防止運動時的症狀惡化。不過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要注意池水的乾淨,因為加了消毒劑的池水,可能會引起皮膚過敏,如果游泳之後全身起疹發癢,那個池子就不宜再去。

其實孩子過敏的程度有輕有重,狀況不能一概而論。家長只要把握環境控制的大原則,盡力而為,同時與你願意信任的醫師配合,同步成長學習,對孩子的幫助就很大了。

fr.: http://tw.health.yahoo.com/040513/11/naqr.html

教學就在指掌間

編譯 王湘菁(資料來源:紐約時報)

辛辛那提大學法學教授保羅‧卡隆使用「他們」來打破教室裡的「沈默的沙漏」。對肯特州的會計學老師溫蒂‧提茲來說,「他們」是一種用來激發學生合作的方法,此外,「他們」對教室裡的互動也有助益。印第安那大學社會學教授梅麗莎‧王爾德表示,「他們」幫助班上學生對上課的主題有連結的感覺。

對於這些以及美國其他教授而言,這個最新的輔助教具是個接在電腦上的小型無線鍵盤。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不是把手舉起來,而是按下手中鍵盤,結果會出現在教室前面的螢幕上。

按傳系統溝通無礙

有些人遲疑是否要捨棄這個小型無線鍵盤,他們認為像這樣新奇的事物與其運用在課堂上,應該更適合用在玩電視遊戲的時候;然而,使用這些小型無線鍵盤的老師卻說,他們的教室變得生氣勃勃。生性害羞的學生別無選擇,只能跟著參與,但老師們表示,以往「萬事通」的學生因此失去了過去在課堂上壟斷全場對話的權力。

王爾德教授透過讓學生回答選擇題的方式,來衡量學生是否完全了解她的重點,並根據他們的回答來調整講課內容。

也許,更深一層而論,不管怎麼說,王爾德教授透過這種小型鍵盤,讓一個4百名學生的班級,頓時成為一個社會學的實驗室。

本學期開始,她讓班上學生利用這種小型鍵盤來回答許多個人基本資料,其中包括他們的種族、家庭收入以及政治立場。拜按鍵科技所賜,她可以迅速地蒐集數據。在下一堂課的時候,王爾德教授公布了上次調查的結果;與美國整個國家的平均值相比較之下,該班很富裕的學生有3倍之多,而很窮的學生卻只有1/5而已。

王爾德教授說:「學生們對此感到非常驚訝,並且試著去找出原因。過了2、30分鐘後,整個氣氛都熱了起來。」

王爾德教授補充說:「基本上,我讓他們自己去研究社會學。」

就外觀和功能而言,這項按鍵裝置很像電視遙控器,它能夠傳送紅外線信號到教室前面的接收器。接收器連結電腦,由電腦顯示分析這些反應。得到的數據可藉由頭頂的投影機來呈現,結合空白表格程式(spreadsheet)或是張貼在班級網站上。學生的回應是匿名的,但是對教師來說,還是可以藉由按鍵的序號分辨學生身分。

王爾德教授承認,因為她可以找出每個答案背後的人是誰,所以,確實有濫用的可能。王爾德教授表示,她向學生保證過,對於她所進行的敏感問卷調查,「我將不會把序號和他們的名字串在一起。」她說,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接到抱怨。

有效提昇學習效率

而相反的,學生漸漸地開始愛上這個按鍵的裝置。自從1月開始,Tietz 訇瞻w經在俄亥俄州內的肯特州立大學的3個管理會計學的班級運用了立即投票。在一個及時問卷當中(當然是用按鍵裝置來操作),她發現有71%學生說他們喜歡使用按鍵裝置。

在肯特州教會計學的教授溫蒂‧提茲,原本是利用這種按鍵裝置維持學生注意力,但她也找到別的好處。提茲表示,由於採取強勢的作法迫使學生有所互動,學生更能被激發,而試著找出正確的答案。提茲表示:「我相信這種小型鍵盤徹底改革了我的班級。」

今年大三的佛洛德修了提茲的課,她說,因為透過按鍵的使用,不斷重複同樣的資訊,而這使她較能掌握一些概念。

印第安那大學大一新生比利克表示:「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可不是一些前人在5年或10年前所寫的統計資料,而是10分鐘前才蒐集得來的東西。因為提供這些資訊的人就坐在你身旁,因此變得更有趣了。」

佛洛德說,,她很容易將這種小型鍵盤與別的小玩意兒搞混了。前不久,在歷經數小時的課之後,她筋疲力竭地回到家中,由於當時很累,她居然把這項按鍵裝置當成搖控器對著電視轉台。

企業看好行銷推廣

德州「數位教學公司」副總裁達倫‧沃德說,該公司已經販售了12萬5千台左右的按鍵裝置給450所以上的大學使用,另外,也有賣給小學和中學,主要是作為考試用途的。「EduCue」是「數位教學公司」最主要的競爭者,它也販售了約20萬台的按鍵裝置,其中半數是在去年賣出去的。這種按鍵裝置平均要價5塊錢美金,而且大部分的情況是,學生會在購買教科書的同時一起購買。事實上,著名的麥格羅‧希爾出版商也有銷售「數位教學公司」的設備給各大學,並且將他們與教科書包裝在一起。

「數位教學公司」的副總裁沃德反駁這種裝置類似遊戲機的說法,他強調,當老師開始使用這種小型按鍵裝置後,學生出席率已經大幅提升了。

辛辛那提大學的卡隆教授在財稅法和地產法課堂中使用了這種小型按鍵裝置,他非常同意這項裝置能提高學生出席率的說法。卡隆表示:「在我的課中,出席率近乎百分之百的原因是因為,學生知道要是缺課的話,他們就無法當場答對問題而得到分數。」

學習者開始思考

現在,卡隆已經在他的學生中成為一位英雄了。「我得到年度最佳教師獎,」他說,「而這全拜這樣的技術所賜,因為我並沒有那麼好。我已經教了13年的書了,從未得過這樣的獎,等到我開始使用這東西之後,卻成了受歡迎先生。」

根據卡隆和其他使用者的說法,按鍵裝置另一個好處是,它降低了上課中傳遞紙條以及學生利用手提電腦上網瀏覽網頁的情形。

達特茅斯學院心理學和腦部科學教授克里斯‧哈訥斯泰德(Chris Jernstedt)從2001年開始,就在課堂上使用掌上型組織器(hand-held organizers),它像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藉由這個組織器所激勵出來的強烈的互動,讓他重新思考學習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哈訥斯‧泰德表示:「我們知道,當一個人學習的時候,生理改變也會隨之發生,而大部分的大腦活動的發生是出乎於我們意識上的認知的。假如你將這些概念全部放置在一起,認為真的必須要重新設計關於我們如何真正學習,那麼全部有用的辦法都指向一個關鍵:學習者必須參與。」

哈訥斯泰德說,現在當他備課時,他想的不再是他要怎麼跟學生說,比較多的是,他要他們做些什麼。「我要怎麼激勵才能讓他們腦袋運作?這才是重點所在,而我已經發現這種設備根本改變我的教學。」

開始使用科技來參與授課,會使那些害羞的學生更有勇氣舉手嗎?哈訥斯‧泰德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從學生方面所聽到的是他們得到更多的授權,」她說。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史丹佛大學教育學院榮譽教授賴瑞‧古邦,同時也是《銷售過多和使用不當:電腦運用於教室》這本書的作者,他認為,這種按鍵裝置不太可能會成為一項永久的教室固定設備。「這就是我所謂的新奇作用,雖然它提升了教學,但是它確實使那些能將教材組織起來,並使之變得有趣的教師失勢了。」

古邦回憶起30年前在史丹佛所做的一個實驗,當時相似的遠端遙控裝置被設置於工學院大樓裡的桌內。在該棟大樓內授課的教授們使用了那項裝置幾次後,則放棄不用。最後,該項裝置則被移除了。

但話說回來,這30年來的改變真的很大。

fr.: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定做一張笑臉?

【陳長華】

看著伸展台上陸續登場的模特兒,我嘀嘀咕咕地,說了一些對整形美容的想法。外子在旁嘿嘿笑兩聲說,如果醫學發達的話,在割雙眼皮、去眼袋之餘,最好能夠幫女人做一張「笑臉」!「男人都喜歡看女人的笑臉。」

心思敏感的我,聽君一席話,心裡想著,莫非自己就是需要做「笑臉美容」的女人?

說實在的,哪一個女人不希望惹人憐、讓人惜、教人愛?女人臉上少了笑臉,必然有因;女人笑臉燦爛也必然有因。笑臉是不能定做的,笑臉的珍貴是要出自內心。

男人嚮往有笑臉的女人,但也不能不體諒,女人出自內心的笑臉是要經過歷練的,要能樂觀奮鬥的,要被尊重與體貼才能產生的。

生為女人的我,經常觀察身邊的女人。無論識或不識者,我看她們的臉,想像她們的幸福或快樂指數。

許多年前,一位畫家太太對我說:「我先生每天罵我沒有笑臉,我笑得出來嗎?」她對我傾訴許多婚姻生活的無奈,面對著神情哀傷的她,心想要她有笑容談何容易呀!

我想,即便整容技術可以達到定做笑臉的境界,每個女人都有能力獲得一張笑臉,如果心裡仍有缺憾,這一張「笑臉」有什麼意義?

在廿一世紀的今天,重新為女人打造一張五官姣好的臉毫無困難;然而做為新世紀的女人,又怎樣嚮往一張真正快樂而映現幸福美滿的笑臉呢?男人可能不能體會吧!

【2004/05/14 聯合報】
fr.: http://udn.com/NEWS/LIFE/X1/2020333.shtml

孩子給我的一課

【雨煙(高縣讀者)】

最近好幾次晚上進了房間,看到小三的兒子會將我剛收進來的衣服摺疊好,而且將爸爸、媽媽還有他自己的衣服都分好了,等著我放入衣櫃中。我好驚喜,另一方面又納悶:怎麼這麼勤快呢?是不是有什麼要求?

我摸摸他的頭,抱著他說:「哇!你好棒!會幫媽媽摺衣服,還將爸爸早上沒有疊好的被子也摺好了呢!那媽媽就可以輕鬆許多囉!怎麼想到要幫媽媽呀?」

兒子解釋,因為國語課本第三課中,老師有教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就去做,不要想太多,不然會永遠都沒有辦法做到。」他說:「爸爸常常沒有疊好被子,常常被妳念,所以我想幫爸爸疊好被子,這樣妳就不會不理爸爸而生氣了。然後幫妳摺衣服,妳也可以休息一下呀!」

心中有股說不出的滋味,孩子真的長大了,而且還看得出來大人的心思;更讓我慚愧的是,孩子完全沒有私心,單純想要幫爸媽的忙,並且希望家庭和樂。

在這之前的我,常常因為老公被子沒有疊好、牙膏亂擠、吃東西很大聲等一些小事,跟他嘔氣、冷戰。

當下覺得,自己真是連孩子都比不上啊!

【2004/05/14 聯合報】
fr.: http://udn.com/NEWS/LIFE/X1/2020336.shtml

6個你常犯的營養迷思

「每天一定要喝8杯水」、「綜合維他命有益健康」、「吃宵夜一定會發胖」……,專家的意見可能徹底改變這些你深信的健康原則。

康健雜誌66期
文/謝曉雲

每天要喝8杯水?
大多數人認為,每天喝8杯水(2000cc)有益健康。

但近幾年,國外有些報導提出不同意見。有專家指出,不一定每天必須喝足8杯水,喝太多水也會為身體帶來麻煩。

一向反對每天要喝足8杯水的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文章認為,喝水和攝取熱量一樣,「需要多少,就補充多少,」他更直指,目前根本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說,多喝水就能多排毒。而且,水喝太多,有電解質不平衡(鈉、鉀離子大量流失)、水溶性維生素(如B群及C)容易流失等問題。

究竟太多、太少是指多少量?正常人每天喝多少水才恰當?

科學研究指出,人體每天從尿液、流汗或皮膚蒸發等流失的水分,大約是1800~2000cc,所以才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補充2000cc左右的水分。

但,2000cc水分不一定都由喝水獲得,應該把食物裡的水分一併算進去,馬偕醫院淡水院區營養課課長趙強解釋。

其實,我們每天吃的各種食物內含很多水分。例如,大部份蔬菜、水果90%以上是水,而像雞蛋、魚類中也有大約75%的水。粗略估計,我們吃一餐飯,至少可以由食物或湯裡攝取到300~400cc的水。

因此,扣除三餐中由食物攝取的1000~1200cc水分,我們每天只要再喝1000~1200cc開水,平均上午2杯、下午2杯,就算做好基本工。

不過,水的需求量必須視每個人所處環境(溫度、濕度)、運動量、身體健康情況及食物攝取量等而定,沒有標準值。

「一天不能少於500cc,但也不要超過3000cc,」國泰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馮祥華建議。

不過,有些人的確需要多喝一點水,包括痛風、腎結石患者,保險的方法是遵照醫師建議。

綜合維他命有益健康?
不少營養專家提醒大家,維他命不是多吃多補,所以不要去吃單劑補充品,如維他命E、鈣片等,但每天可以吃一顆綜合維他命,安全又實際。

不過,現在卻又有專家警告,連每天吃一顆綜合維他命都可能出問題。

因為,某些綜合維他命裡的維生素、礦物質劑量,高到超過了安全值,而且愈來愈多研究也指出,高劑量的維他命對健康及預防疾病沒好處,反而會增加某些疾病的風險。

例如,最近幾個國外大型研究指出,血液中維生素A濃度高的人,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比較高。另外有研究發現,攝取過量維生素A,會增加2倍的骨折風險。而且,我們攝取的維生素A會累積在體內,不像水溶性維生素(如B群、C)能隨尿液排出體外。

根據衛生署訂定的「國人膳食營養素上限攝取量」,及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安全攝取上限」(UL),成人每天維生素A的攝取量,包括來自食物及補充品,總計不宜超過3000微克。但有些國外的綜合維他命裡,維生素A劑量單顆就高達4500微克,已經超過安全攝取上限。

另外,國外也有研究發現,某些抗氧化維生素,如維生素C,吃高劑量(超過500毫克)反而會變成促氧化劑,增加身體氧化壓力,損害細胞,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黃士懿指出。

另一個被研究證實攝取過量會增加心臟病及癌症風險的是礦物質「鐵」。根據衛生署「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50歲以下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攝取鐵10毫克、女性則需要15毫克;超過50歲的人,不論男女都減少為每天10毫克。至於上限攝取量則是40毫克。

所以,我們如何聰明又安全地選擇綜合維他命?

1.看營養成分標示,選擇各種營養素劑量接近100%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最好不要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50%。

2.產品清楚註明適用對象、使用方法、禁忌、保存方式等。

3.購買合格產品。注意包裝上是否有「衛署藥製第XXX號」或「衛署藥輸字第XXX號」,及製造商、進口代理商、聯絡方式等資訊。

4.知名品牌、藥廠生產的產品,較有保障,黃士懿認為,並且產品應該提供客服電話,消費者不妨試打,看能不能得到關於產品的專業諮詢。

膽固醇高的人不能吃海鮮?
常聽到膽固醇數值過高的人說,他不能吃海鮮,因為蝦貝類含太高的膽固醇量。

但實際上,營養專家們說,這些人更應該注意的是飽和脂肪高的肉類及其他食物。因為,食物中飽和脂肪對膽固醇的影響,遠比食物本身含的膽固醇大許多。

營養界一般會用「膽固醇、飽和脂肪指數」(CSI)來衡量食物對膽固醇的影響,而不是單看食物裡的膽固醇含量。

若以這個指標來看,蝦、蟹等一般人認為膽固醇高的食物,其實和精瘦的紅肉或去皮的家禽肉差不多。而且,魚類、海鮮的脂肪含量都很低,還是有益心臟健康的不飽和脂肪,台北榮民總醫院營養部組長楊雀戀指出。

所以,你可以怎麼吃?

1.避開高飽和脂肪的紅肉(尤其是五花肉),限量吃瘦肉。

2.不吃海鮮裡膽固醇集中的頭部及卵黃。

3.少吃飽和脂肪很高的零食點心,如冰淇淋、蛋糕。

4.最後,老掉牙的原則永遠管用。「飲食均衡,每種食物的量就不會多,」趙強認為。如果心中有限量的觀念,例如每星期吃一次,且不過量,基本上都不會有問題,也就不必忌口,完全不敢碰。

吃水果可以取代吃青菜?
有些人不愛碰蔬菜,乾脆吃水果來替代。但水果真的可以取代蔬菜嗎?

問遍專家,大家都不贊成,因為:

其一,水果的熱量比蔬菜高,糖分含量也高,有些慢性病人,如糖尿病、血脂異常者反而需要控制攝取量。

有些人用喝果汁替代吃水果,更加錯誤,因為沒喝到重要的纖維,更糟糕。

其二,蔬菜中的礦物質含量比較高,尤其是深綠色葉菜,集合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植物性化學物質,每天不能少,相較之下,水果裡含較多的是維生素。

其三,健康飲食的基礎之一是「多元」,也就是每天吃的食物種類愈多愈好。專家提醒,即使蔬菜本身,也不是只吃綠色葉菜就能滿足,還要攝取紅、黃、橘、紫等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也是,每天2種,常變換,才能充分攝取不同食物中不同的營養素。

不過,水果最大的優勢是能生吃,不經過高溫烹調,比從蔬菜裡容易多攝取到一些遇熱容易遭破壞的維生素,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B群。

纖維攝取愈多愈好?
纖維對健康很重要,日常飲食中要多攝取的觀念一再被提起。聽起來,纖維似乎是吃愈多愈好。

如果你也這樣想,那可錯了。

儘管纖維的好處可以列一長串,包括預防便祕、減低多種癌症風險、降低膽固醇及血脂、幫助控制血糖及體重等。不過,目前理想的纖維攝取量是每天20~35克,「不宜超過建議量,」趙強提醒。

因為,長時間大量攝取纖維會阻礙我們吸收重要的礦物質,如鈣、鐵、鋅、銅等。不止如此,蔬菜(纖維的主要來源之一)裡的草酸、植酸也會影響礦物質的吸收利用。

其次,纖維容易帶來飽足感,所以,當纖維類食物吃得很多,佔了胃容量,其他食物相對就會吃得少,這對一些胃口小的人或是老年人來說,反而造成熱量攝取不足,或蛋白質、脂肪及其他重要營養素也攝取不良的情況。

不過,更令人擔心的,其實台灣人纖維根本吃太少。衛生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平均在15克以下,離建議量20~35克還有一段距離。

既然從飲食中吃不夠,吞一顆纖維錠如何?

多數營養專家不贊成依賴補充品,來增加纖維攝取量。

一來,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說,纖維補充品和食物中的纖維一樣,能帶來健康的好處。

再者,有些纖維補充品遇到水,便形成膠狀體,更容易在腸道內包覆礦物質,影響礦物質的吸收;另外,也會包住膽酸及脂肪,進一步影響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等)的吸收。

但可以考慮攝取寡醣,趙強建議。

寡醣是一種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醣類,存在豆類、洋蔥、大蒜等天然食物裡,有類似纖維的功能。因為它在腸道中會被雙叉乳桿菌(又稱比菲德氏菌)等益菌利用,讓益菌增生,有助保健腸道。而且,腸道中的益菌在利用寡糖時,會產生有機酸,使我們腸道的酸鹼值降低,更有利吸收鈣、鐵等礦物質。

市面上有售寡醣的糖漿類產品,甜度比較低,熱量也比其他糖類少一些,可以取代砂糖、果糖,做為日常調味的甜味劑。「一天10克左右就有效果,」趙強說。

不過,寡醣不宜多吃,會造成脹氣、腹瀉不適。而且,每個人腸胃對寡醣耐受程度不同,建議一開始先少量食用,再慢慢增量。

吃宵夜一定會發胖?
許多減重資訊告訴我們,不想發胖的話,晚上不要吃太多東西,尤其要跟宵夜說再見。但是國外研究調查卻發現,你在什麼時間吃比較多東西,和體重增減並沒有絕對關聯。

美國農業部將一群體重超重的女性分為兩組,一組在中午之前就吃下70%的一天所需熱量,而另一組則在接近晚餐時間吃,結果並不影響她們的體脂肪率。另一個美國官方的大型調查也指出,晚上吃了多少東西,和10年之間體重的變化無關。

專家認為,體重會增加,主要還是因為吃進的熱量比消耗掉的多,因此,維持健康體重最重要的一件事──控制每天攝取的總熱量。

所以,我們可否吃了豐盛晚餐後,再大啖宵夜?

台北榮總營養部組長楊雀戀認為,「這要視個人生活型態而定。」基本上,在活動量較大的時間,攝取較多熱量,比較恰當。上班族下了班回家,多半賴在沙發上或做些靜態活動,消耗熱量並不多,相對於白天的活動量,營養專家認為,晚餐不適合吃得比早餐和午餐多。

而且,宵夜或晚上邊看電視邊吃的零食往往是多出來的熱量,吃了累積起來,當然發胖。

尤其一吃完,倒頭就睡,更不好。因為睡眠時,我們的新陳代謝率會下降大約10%,太接近睡眠時間吃東西,理論上就容易把沒用掉的熱量堆存起來。

如果你一定要吃宵夜才能入眠,最好在睡前2小時吃完,並避免油脂高的食物,像泡麵、燒餅油條、起酥麵包等。油膩食物會讓消化變慢,延緩胃排空時間,有些人因此會在夜裡睡不好,甚至影響隔天一早的食慾,讓最重要的早餐吃不下。宵夜的熱量控制在200卡左右。比較好的選擇:一杯低脂牛奶加2~3片蘇打餅、清淡的湯麵或鹹粥、燕麥片、紅(綠)豆湯等。

fr.: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content/066/066098.asp

許我一個有安全感的社會

政治、經濟、社會與媒體,幾年來一起癲狂,把國民的心理狀態與精神情緒,逼到喘不過氣的地步。該如何做,才能挽回集體互相戕害的心理健康?

文/張曉卉  攝影/邱瑞金

儘管往嘉年華式設計的總統就職典禮即將到來,但暗潮洶湧的社會氛圍,彷彿滯留的低氣壓,罩得人總是覺得喘不過氣來。

「想熱鬧歡喜慶祝的飯粒(泛綠),對上怨憤填膺要真相的飯籃(泛藍),兩邊都想嗆聲叫喊,又怕社會大動亂,心情怎麼好得起來?」自嘲是「飯桶」、中間立場的劉先生說。

精神健康亮紅燈

《康健》的「國民健康意見大調查」也發現,高達八成三的受訪者覺得台灣人的精神情緒愈來愈嚴重;六成三的人擔心台灣的自殺率會愈來愈高。

這種擔心並非杞人憂天,根據衛生署統計,自殺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九名,每十萬人口中就有13.6人是自己尋死的,比起歐美等已開發國家還高。

雖然政治紛亂影響人們心情,但台灣人精神健康亮紅燈,已經是近十幾年來日趨嚴重的事實。

台大醫院精神科教授葉英的研究指出,台灣地區精神官能症的比例,20年來增加了8~15倍;衛生署的統計顯示,憂鬱症門診和住院人數4年內快速成長3倍;還有研究推估,全台灣約有五分之一、大約360萬成人有各類精神病。

引起心理精神問題的因素,基因佔一部份,但社會環境壓力的影響更不容小覷。「歹年冬,多肖人!(台語,時年不好,精神病就多之意)」這句俗諺雖不雅,卻頗傳神。古典社會學大師涂爾幹早在一百多年前對針對歐洲社會急遽變遷、固有規範秩序受破壞而指出,在經濟蕭條的不穩定時代,個人與社會疏離感增加,容易出現「脫序型自殺」。

台灣前幾年經濟低迷、失業率屢創新高,學業、工作負擔有增無減,社會貧富差距急遽擴大,失落感增強,自覺邊緣化,失去最起碼的自信心、自尊心的人增多,再加上羶色腥新聞充斥、人際關係疏離、社會緩衝爆炸情緒的正向力量趨微,使人浮躁難安。

壓力大,小則脾氣變壞,常動不動就和別人起衝突。台北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詹佳真有不少病人是因公司精簡人力,造成工作量加重,還怕做不好會變成下一個裁員的對象,精神緊繃得常和同事吵架、失眠而就醫。

當壓力大到瀕臨崩潰,更可能使人一頭衝進精神病漩渦,甚至尋短。「工作壓力大,(自殺)是我自己的決定,請別怪任何人,」雜誌社總編輯袁哲生寫下遺言,自縊拋下老父妻子。

「大環境不穩定,容易誘使情緒較脆弱、或是潛藏有精神病因子的人發病,」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本堂認為,要改善台灣的精神健康,政府一定要讓人民有基本生活的安全感。

能吃飽、穿暖,的確是重要安全感來源。「否則再多的高鐵,也只是提供貧病夫妻多一個自殺的地方而已,」一位精神科醫師批評。

「貧富差距的另一面,就是健康差距,」世界銀行曾在2003年提出警語。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江東亮則提到,台灣死亡率高的縣,往往就是社會經濟發展慢、平均家庭收入低的縣。

舉花東為例,台東有好山好水,居民死亡率卻比台北多一倍;花蓮有慈濟、門諾等大醫院,65歲以下人口死亡率卻和台東相差無幾!「加速貧窮縣市的衛生建設,優先提升弱勢族群的健康水平,讓人人健康,是執政者無可推卸的使命,」江東亮呼籲。

全民有安全感,還需要築起緊密的社會人際網絡。江東亮兩年前發表的研究便發現,台灣民眾不信任他人的比例高達7成。一場總統選舉之後,原本冷漠的人際關係恐怕更疏離。「社會不仁,大家自掃門前雪,精神苦悶的人找不到人傾吐,也不相信社會會照顧自己的小孩,結果就是想自殺的父母親,逼、拖、騙無辜兒女一起陪葬,」看過太多這類尋短案例的林本堂慨嘆。

政局紊亂,貧富不均愈烈,亟需政治家的智慧,有所為與有所不為。

除了政經的施政外,眼前即刻可做的,精神醫療界認為是加強心理建設教育,以及儘速建立社會支持體系。民間公益組織已經起跑,企圖重新建立人際網絡,比如精神健康基金會便培訓精神健康志工,訓練課程結束,志工回到自己的社區,就可以關心並為親友鄰居做初步精神狀態篩檢,發現異樣,隨即建議或陪伴就醫,「建立起人與人的相互關懷,有時多打一通電話,就可以救一條人命,」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大精神科教授胡海國表示,報名培訓課程的民眾踴躍,顯示民眾對此類需求殷切。

學校、醫院等應掛大腦解剖圖

胡海國急切呼籲政府應該盡快「做好基礎精神健康教育,在學校、醫院、衛生所掛上大腦解剖圖,傳遞正確大腦知識和精神心理健康關連。」

因為知識是降低民眾排斥、歧視精神病的最好策略。

精神病的病因,很大關鍵在腦部。當生活壓力引發腦功能障礙至臨界點(閾值),便會使精神病發作。憂鬱症起因於腦神經介質的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功能過低;精神分裂症是由於邊緣系統的多巴胺過高等。

贏得執政,也需贏得心理正常的社會,如何重建台灣人民強韌樂觀的生命力,是執政者亟應面對的課題。

fr.: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content/066/066076.asp

低脂飲食不一定有利於心臟的健康

文/vitaadd.com專屬記者 Anna Lian

血脂肪過高,會提高動脈硬化的機會,進而促使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也隨之提高,以往營養學界建議,脂肪熱量高,可能提高血脂肪濃度,因此飲食中的脂質含量越低越好,最好能佔總熱量的20%以下,不過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低脂飲食反而容易降低血液中,好的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的濃度,HDL如同血液中的清道夫,會將全身血管中的脂質運往肝臟後,代謝分解,降低血脂肪沈積在血管壁的機會,因此血液中的HDL值越高,越有利於降低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機會,由紐約州立大學所做的研究發現,脂肪攝取量僅佔總熱量19%的低脂飲食,反而會大幅降低HDL的濃度至40以下,而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而經過特殊攝取油脂種類設計,油脂攝取量高達總熱量50%的另一組實驗族群,其HDL的濃度,反而高達60以上,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交叉分析結果,低脂飲食對心臟健康,反而不如攝取優良必須脂肪酸的高脂飲食族群。

而這項研究結果,正與目前北美極為提倡的低醣飲食(Low Carbo Diet)模式,有部分不謀而合的概念,無論是為了減肥或是遠離現代文明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低脂飲食都不再是那麼有價值的了,反倒是脂肪品質的選擇,才是健康的重點,降低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固體油脂,如奶油、椰子油、豬油等的攝取量,多攝取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必須脂肪酸的液體植物油或深海魚油,避免將油脂加熱溫度過高,如高溫熱炒食物,會提高油脂變性,產生自由基,提高動脈硬化機率。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434&s_cat=家庭健康

Wednesday, May 12, 2004

帶著「?」 去旅行

撰文--蕭蔓
2003年12月 CHEERS雜誌

旅行時,有一種人,比他平日受到歡迎,就是「博讀強記型」的人,走在東南亞不知名的小徑上,他會告訴你12世紀時這塊土地上的王朝興衰,解你的悶。但是,萬一來到巴黎鐵塔,記得請他閉上嘴,否則又得聽一遍了無新意的陳腔濫調。

我認為,不如跟一本聰明的書,出遊。終究,你不一定要對每個景點都通過歷史、地理考試,但至少要對少數讓你心動的幾個地方,找到那個時空對位的玄機。

怎麼說呢?有人天生有一副「老靈魂」,越是荒塵漠路,別人瞧著明明是一座僅供觀光客參觀的死城,他眼裡卻看到古老巷弄,各路英雄好漢全在這裡。真實世界,他對藍芽無線的科技發展可能興趣不大,可是西元前6世紀,柬埔寨人就懂得與印度貿易往來,卻讓他激動不已。

找到一本能讓你想像豐富的旅遊書,甚至有時候,竟會啟動你想要往某處出發。《背起文學行囊》讓我忽然想再去一次英國,看到《古代文明》的剎那,我就決定吳哥窟的行程,連《帶狗狗去玩》都會讓我想放下工作,帶著我的狗,去山裡、海邊,走一走。

旅行,也許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旅遊書,也不過只是行前的資訊採購,但是與其跟一個在你耳旁叨叨念念背誦講解的人,倒不如「我閱讀,所以我旅行」,反過來,也通。

《古代文明》其實是一系列叫做「世界遺產之旅」的第4本,之前的《皇宮御苑》、《歷史名都》、《老城古鎮》,說穿了,都不是什麼新主題,無非是把歷史、地理、景點、文化,混合起來編寫,但是這樣龐大的整理,將埃及、希臘、瑪雅、吳哥、印加……這些古文明與旅遊靠掛在一起,配上通順的文字、「張耀」級的攝影作品,有一種提醒的效果:去一個古代文明的現場,光是想到值得閱讀的延伸書單,就讓人興奮。

下手《背起文學行囊》,當然得先看是誰寫的,2位作者都正在或曾在英國念文學博士學位,其中一位還專攻英國女作家維琴尼亞‧伍爾芙,由她們執筆的「造訪英倫文學名家」,該有一定水平的正確性。

果然,我盞燈夜讀,不只是看到蕭伯納「茶花女」出現的倫敦科芬園(Coven Garden)、柯南道爾創造的的福爾摩斯博物館、伍爾芙住過的「僧侶屋」(Monk's House)……,我其實讀到一本英國重要作家的行蹤簡介,作品來自於生活,你透過故事內容的重述,某些生活細節,如倫敦腔口音、如獵鹿帽、披肩風衣,對於即將前往的城市、鄉間,加上更多的感覺與想像。

至於《帶狗狗去玩》這樣看似專為養狗人設計的旅遊書,就像單車、釣魚、賞鳥、觀樹……,都讓你多一點新鮮的想像,因為一本有趣的書,讓人想旅行。

年節假期,聖誕、新春,帶著想像去旅行,套一句經常旅行的義大利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所說:「若你堅持要反抗智慧的啟發,那就照舊帶著你的偵探小說出發吧!」

fr.: 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041/041162.asp

再忙,也要帶家人出去走走

文—盧智芳
2004年1月 CHEERS雜誌

放假了要做什麼?忙著逛街、忙著約會、忙著進修、甚至忙著繼續加班……然而美商藝電總經理林守杰的假日行程上,卻有個少見的項目:再忙,也要帶家人出去走走。

他跟所有CEO一樣,站在事業壓力的頂端,但是每個月,林守杰都會想辦法規劃一次親子旅遊。住南投的父母、住彰化的哥哥一家,加上林守杰夫婦與八歲大的小兒子,九個人浩浩蕩蕩,分頭從南北出發,找個風景區集合,共度週末。

上個月,他們剛去過花蓮。這一行人有老有小,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是項苦差事,但林守杰卻樂在其中。「事業起起伏伏,家庭才是最後的支撐啊,」他由衷地說。

道理雖簡單,可是百忙之中,還要把親子時間認真當作一回事,大部分人都很難堅持下去。林守杰有這般體認,也是從人生幾番波折中得到的領悟。

接掌台灣藝電前,林守杰可說是平步青雲。留學美國,取得工業工程碩士回台後,他29歲就當上生力啤酒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後來轉到可口可樂台灣分公司負責行銷,在外商圈一路走來,都是別人艷羨的際遇。

只有家人會拉你一把
然而2000年年中,受到當時風起雲湧的網路產業鼓動,林守杰毅然決然轉換跑道,加入一家開發網路小型付費機制的公司。結果公司隨網路泡沫破滅,應聲倒閉。

最後兩個月,沒有業務、人心惶惶的日子,林守杰至今難忘。「我離開本來是大家羨慕的工作,最後卻證實自己的決策是錯的,」失業固然打擊林守杰,但判斷錯誤的事實,更令自我期許很高的他覺得挫敗。

這段期間,林守杰感受很深,事業可能轉眼成空,跌倒了,永遠只有家人是拉你一把的那雙手。

除了假日時帶著三代同堂出遊,林守杰其實更在意經營平時親子相處的時光。很多藝電的員工都知道,這個外型看來頗流行、帶點「雅痞」氣質的老闆,不但愛帶小孩打自家的電動玩具,還每天買早餐給兒子、送他上學。

「這樣他才知道老爸在忙什麼嘛!」林守杰笑著表示。藝電以發行單機遊戲起家,像「哈利波特」、「魔戒」等遊戲都是旗下的熱門產品。

回家吃飯的CEO爸爸
兒子3歲時發生的一場意外,讓他格外珍惜與兒子的互動。當時,兒子在幼稚園摔斷手,林守杰聽到電話留言,匆忙趕去醫院時,小小的身軀已經準備推進手術房。那一刻,「我直冒冷汗,差點休克,」現在想來,他仍餘悸猶存。

所以只要沒應酬(通常佔三分之二以上),林守杰一定回家吃晚飯。因為很難準時下班,他吃飯的時間也比一般人晚,都超過晚上九點。儘管如此,「feeling不同,」林守杰說,他不願隨意在外打發。

在林守杰的行程表上,所有跟家人一起的時間,都是清楚標示出來的,不能隨便被其他雜務排擠。「這樣做有點刻意,」他自己也同意,「但一定要這樣做,才能達到目標。」

幾年前,林守杰接觸到《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的想法,對他影響很大。柯維指出,要兼顧人生事業、健康、家庭各種目標,一定要做好時間管理,分辨各種活動輕重緩急的次序。

重回浪頭
林守杰的時間因此也切割得非常仔細。有一陣子,他為了加強英文,連每天晚上花多少時間、讀幾頁英文雜誌,都定得清清楚楚。每個月的家族旅遊,更是前一個月就提早規劃。

現在林守杰已經重新站在事業浪頭上。2003年3月,美國《商業週刊》評選2002年表現最好的50家公司,藝電獲選為第17名,甚至超過P&G和eBay。未來藝電也計劃投注更多資源在亞洲市場,加重台灣分公司的角色。

但忙碌仍不至於讓林守杰沖昏頭。因為接受採訪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在想:這個月要帶家人去哪裡走走了?!

fr.: 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042/042062.asp

生活藝術家動手創業

文—王曉晴
攝影—王竹君
2004年2月 CHEERS雜誌

靠著自己的雙手、隨性的想像與來自於大自然的靈感,創造出一個個令人驚艷的藝術作品……這樣的年輕藝術家,漸漸地出現在台灣每一個角落。

週末星期六下午,暖暖的陽光,灑在木板舖設而成的地面上。快樂陶兵陶藝教室裡聚集10位小朋友,手忙腳亂捏著陶土,童稚聲音也此起彼落地喊著:「娃娃老師,我做好了,接下來呢?」

哇!東森幼幼台DIY教學單元娃娃老師出現在真實生活裡,賣力教著10位小朋友捏陶。娃娃老師本名蔣惠敏,原本是原形雕塑創作者,4年前,因為對於創作的堅持,卻創造出另一個大夢想。

為了與人分享自行創作(DIY)的快樂與滿足。4年前,蔣惠敏、原形雕塑創作者蔡並定、裝置藝術創作者黃文浩等好友,一起離開工作崗位,選擇當一個辦公室逃兵,成立快樂陶兵。

走進快樂陶兵店裡,玻璃窗透進陽光之外,裡頭的裝潢與擺設,也都散發出一股溫暖感覺,似乎印證著快樂陶兵名片上5個字:「生活、工藝、家」。

粗木頭舖設而成的店面,擺著許多顏色極度多樣化的馬賽克相關作品;高貴華麗的串珠周邊創作;香氛與造型都十分雅緻的自製手工肥皂,件件作品讓人看了心情都立即開朗起來。

獨創DIY材料包
待在快樂陶兵裡,絕對能悠閒度過一個美麗午后,流連忘返。可以慢慢欣賞老闆的創作品。也可以喝杯下午茶,學著自己動手做創意生活藝品。或者挑選購買材料,帶回去親自動手佈置居家。

例如紅遍大街小巷的馬賽克,具有多種用途。各色磁磚經過剪剪貼貼之後,再利用填充物將各磁磚間縫隙補齊,湛藍大海色相框;紅橘色系燭台;鮮綠色彩碗盤,頓時都鮮活了起來。

原本只是幾個朋友的創作品,但將作品放上網路之後,竟然大受網友喜愛,許多學校與機關團體,紛紛打電話詢問。

老闆們靈機一動,依照每個創作品模式,經過簡單化後,獨家創出配置完整、一包大約新台幣200元左右的DIY材料包。「DIY材料包,一定要簡單化,民眾可自行完成作品才行,」蔡並定說出開發DIY材料包的秘訣。

手裡拿著一個馬賽克相框DIY材料包,打開仔細一瞧,有尺寸裁切適中的相框底座、裁剪好與配色好的黏貼物、特殊的裝置品等物件。「如古代花木蘭出征一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才將東西一一準備妥善,」蔡並定笑說。

各式材料,來自不同廠商,精算以最划算成本,製作出最優質DIY材料包,就是一門大學問。有些時候為了節省成本,快樂陶兵工作人員甚至會自己動手做。

創作者最擔心創作品被外界模仿再以低價販售,「以前看到有人模仿作品時,都會覺得很生氣,」蔡並定說。創業幾年後,快樂陶兵認知到,好的作品被模仿是無法避免,只能求自己創新突破。

所以DIY材料包出自於工廠,快樂陶兵也不擔心廠商依樣畫葫蘆,自行生產低價材料包販售。蔡並定認為,快樂陶兵是一個品牌,消費者喜愛快樂陶兵創作品,才購買材料包,不斷呈現新創意作品,消費者自然不會失去新鮮感。

仔細盯著串珠飾品的創作半成品與成品,利用鐵線絲燒製的鐘架、筆筒架,細膩燒出許多小線條,彎彎曲曲,好似萄萄藤,又似爬滿藤蔓的牆面,擁有樸實之美。

但蔣惠敏將鐵絲架串上透明而顏色鮮豔的串珠之後,立刻變成一個像是珠寶串成的裝飾品,靜置於桌上,如同進入中古世紀貴族之家才會見著的裝飾品。

生活無虞之後,民眾自然想動手做
運用點巧思,創作有別以往的生活藝品,串珠不再只能成為擺在夜市裡不起眼的手飾品,也能成為華麗家飾品。「不斷創新,會吸引消費者或學生,一直充滿興趣,」蔣惠敏說。

快樂陶兵努力推廣DIY概念,開設教學班,有來自各行各業、各年齡層學習者,甚至有大批長期熱衷於DIY創作的族群。「DIY創作,是已開發國家必然趨勢,在生活安定之後,民眾自然想親自動手做生活藝品,」蔡並定說。

摩奇創意公司互動行銷事業處系統開發部技術總監劉光濤與企劃部經理盧棣華,是一對即將步入禮堂的情侶,兩個人都很喜歡DIY創作居家生活藝品。一次無意中逛街的美好印象,盧棣華拉著劉光濤參與快樂陶兵馬賽克教學課程。

「踏進教室,覺得很漂亮,透過創意,多樣顏色的作品一一展現,心情感覺很好,」盧棣華回憶著當初第一次進入快樂陶兵的感覺,馬上決定跟著蔡並定的腳步學習馬賽克創作。

劉光濤長期在技術部門工作,經常面臨工作挑戰與壓力。但學習馬賽克創作過程,「藉由剪剪貼貼的動作,讓腦袋放空,能夠減輕大量的工作壓力,」劉光濤說。

課堂結束後,劉光濤完成一個貼有史奴比圖樣的盤子,送給女友盧棣華。兩個人還特地到快樂陶兵拍婚紗照,為馬賽克學習之旅,留下最美好的見證。

5坪大的教室裡,老師帶領著3到5位學生創作生活藝品。天馬行空的想法通通出現,誰說杯子只能當作杯子,只要馬賽克黏貼一下,立刻變成美麗燭台,夜晚再點上一個小圓蠟燭,浪漫氣氛迷死人。

創意本該隨意亂想。但透過教學,快樂陶兵工作人員能夠直接感受消費者想法,適時做出可接受的品味調整,「生活藝品要符合消費者需求,才能融入日常生活中,」蔣惠敏說,逐步調整創作理念,快樂陶兵已相當懂得抓住消費者的心。

fr.: 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043/043097.asp

拼湊零碎時間,一年能讀100本書!

何薇玲從她的第一份工作,學到了哪些在職場上無往不利的絕招?
身為跨國企業的CEO,她為什麼會有時間學唱歌劇、還能同時讀7~8本書?

文-卜繁裕

Rosemary(迷迭香),羅馬人稱之為「神聖之草」,凡嗅聞迷迭香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好。簡單食材撒下迷迭香,則讓平凡瞬間昇華為美味。

台灣惠普科技董事長何薇玲,一如她的英文名字Rosemary,總讓人驚奇。台大歷史系畢業,出國轉攻電腦,再由程式設計師變身專業經理人,後來甚至歷經6次企業購併的過程……。
她的肢體語言充滿能量,所到之處洋溢熱情與動力。她喜歡唱歌劇,還往往在接受採訪或聯誼餐敘之間,大方地公開獻藝。

人生是場牌局,人人手上都拿了一副牌。這位台灣科技CEO中相當引人注目的女性,究竟如何在職場上,迅速累積實力,打出人生中的一幅好牌?以下是她的現身說法……。

※ ※ ※ ※

從台大歷史系畢業後,我前往美國舊金山深造。研究所時代我主修電腦,畢業之後很自然就到科技公司工作。

一開始我是在美國的明導電腦(Mentor Graphics)擔任程式設計師(programmer),一待就是5年半。工作到第三年的時候,我已經是公司第一位出身亞洲人的主管。但到了第五年,我遇到生涯瓶頸,無法再晉升。於是,我就選擇離開,轉換跑道,加入美普電腦(Mips)。

1991年,我跟我的先生(創意電子副董事長兼CEO石克強)從美國回到台灣。工作內容,也從原本研發的角色轉為行銷,並開始我專業經理人的生涯。1993年起,我就陸續在昇陽軟體(Sun soft)、迪吉多(Digital)、康柏電腦(Compaq)、惠普(HP)等公司工作。

擅長selling才能無往不利

回憶第一份工作,學會「selling」這個技能,讓我受用最深。過去我一直認為,所謂selling是只有對外才需要進行;其實,內部溝通也需要selling。

記得當時,有一次,我想調整一個工作流程,以便改善績效。但是,這個改變影響到很多人。我可以選擇在經理會議上提案,直接進行表決,通過與否,一翻兩瞪眼。結果,我卻選擇採用了另一個方法:先跟受影響的部門和同事們溝通,說服他們都接受之後,我才正式提案,最後成功賣出我的點子。這次的經驗,影響我日後職場上的溝通模式──我學會更圓融地處理事情。

回台灣後,我必須重新適應。剛開始我就發現一件事:為什麼每個中文字我都懂,但合在一起解釋後,卻與別人的認知不同?我想,含蓄的台灣人,與西方人心口合一的溝通模式落差很大,我試著重新適應這種文化差異。過程雖辛苦,但經過這些年努力,我已順利融入這個大環境。

很多人問我,身為跨國企業的CEO,怎麼樣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有時間可以看書、學唱歌劇?我認為時間是可以被拼湊出來。身為跨國公司的專業經理人,要耗費在公務上的時間的確很多。但只要安排得宜,我一樣有足夠的空閒時間。怎麼做?就是善用零碎的時間!
這是許多人常說、但做不到的事情。我的方法就是「專注」。當我決定要利用15分鐘的空檔來讀書,便會非常專心讀15分鐘。就這樣,零碎時間成為我自己的時間,讓我還有充足的時間安排其他事情。

我曾開玩笑說,其實刷牙也能讀書,好多人都懷疑。刷牙不必對著鏡子才能刷吧?只要刷牙時盯著書本,一樣能讀書。

先翻目錄,1年要看100本書

最近讀完《創新者的解答》,這是本值得推薦的好書。我經常同時讀7、8本不同的書,一年能讀到100本。這樣的閱讀模式,既不讓自己陷入一口氣就得讀完一本書的壓力,又可以讓腦筋在不同議題間跳動,活躍腦神經。

我的方式是先讀目錄頁,再從目錄找到需要的文章開始閱讀。這種有效率的閱讀法,讓我能在時間不多的情形下吸收新知。

一定要努力+聰明工作

時下還有很多人認為,只要「努力工作」就夠了。但我發現,除了努力工作,也要「聰明工作」。

當然,話說回來,要聰明工作也要努力工作──如果總是聰明工作,老闆會認為你沒努力。
尤其是做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既努力又聰明,日以繼夜的工作態度,讓老闆對你有更多信賴。
我深深相信,唯有不斷地學習與成長,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何薇玲的CEO養成日記

職稱 台灣惠普科技董事長
年齡 約45歲(本人從未證實)
學歷 台大歷史系、美國舊金山大學電腦碩士
第一份工作 明導電腦(Mentor Graphics)程式設計師
經歷 昇陽軟體、迪吉多、康柏、惠普
生涯中最得意的一件事 回台灣發展能順利適應
生涯中最挫折的一件事 努力適應台灣商業文化的過程
CEO養成關鍵 ●有效運用零碎的時間 ●不間斷地閱讀,持續學習 ●聰明工作,也要努力工作

fr.: e天下雜誌電子報

對癌症的另類觀點

彼得杜斯伯格曾因自創的愛滋病理論而成為過街老鼠,但他現在又成了大眾的焦點。
你可能會覺得彼得杜斯伯格已經學到了教訓。1987年時這位加州大學的病毒學家宣稱是一些可以創造的藥物和其他藥物導致愛滋病──而不是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他甚至自願接受注射這種病毒以證明這一點。而杜斯伯格現在也承認,那個激進的理論「對他的職業生涯並沒有幫助」。接著他就沒有再得到研究獎助金,而研究生也紛紛離開他的實驗室。
但這這一切都沒有阻擋杜斯伯格再度挑戰主流理論。現在,他的目標是癌症研究上最被肯定也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假說:致命的腫瘤,是在有好些正常基因失去功能時發生的。
今年1月,杜斯伯格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ley),辦了一場科學研討會,以討論另一項可能的理論。他提出爭辯的不同理論是,導致癌症的不是有問體的基因,而是有問體的染色體。如果他是正確的,這個想法很可能根本地改變醫師篩檢癌症的方式,還可能會使我們在更早期的階段就發現腫瘤。
正常的人類細胞裡含有46條染色體,而大部分腫瘤細胞裡則含有兩倍或三倍於此的染色體,而在一些腫瘤中則是有缺失或是嚴重損傷的情況。這種情況,稱為染色體的異倍體(或非整倍體,aneuploidy),這在1914年時被發現與癌症有關,但這個關連在當科學家(杜斯伯格也是其中之一)發現了致癌基因(oncogene,會促使腫瘤生長的基因)時,便被放在一邊而沒受到多少重視了。如果有少數幾個致癌基因發生突變,理論上便會造成細胞不受控制地分裂──也就是癌症。但讓杜斯伯格爭辯的是,即使致癌基因發生突變,也不一定總是導致癌症。科學家已經以基因改造的方式,讓老鼠體內有許多致癌基因,但根據杜斯伯格的說明,結果卻只有很少數的老鼠發展出腫瘤。他說:「如果突變理論是正確的話,那些老鼠該全都變成一顆顆的肉球了,但結果卻沒有。而且,同樣腫瘤裡面的細胞也不一定顯示出一樣的突變基因。
為了解釋癌症的「中心教條」裡的這些明顯的缺失處,杜斯伯格提出這個理論:致癌物質(如:香菸)會導致細胞產生畸形染色體的子代細胞。由於單一條染色體上就有幾千個基因,這些在細胞複製時發生的變異,會使染色體上廣佈化學傷害。過了幾年或是幾十年,這個過程便會產生一個具有致命組合的突變基因的細胞。
儘管杜斯伯格癌症概念沒有以前那個愛滋病理論那麼顛覆、激進(但他到現在還是在為那個愛滋病理論辯護),但還是有許多研究人員對他的理論抱著懷疑的態度。這些研究人員爭辯的論點是,異倍體差不多就像是癌症的副作用一樣。位在美國麻州的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的羅伯特溫伯格(Robert Weinberg)便說他的實驗室已經做出了具有一套正常染色體的腫瘤細胞,並說:「杜斯伯格選擇忽略這些實驗結果。」但即使杜斯伯格的理論被證實根本是鬼扯,還是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杜斯伯格有助於刺激有關癌症起源的新思考方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癌症研究員克理斯多福藍卡爾(Christoph Lengauer)說:「只因為杜斯伯格對愛滋病有些怪異的想法,不代表他就是個笨蛋。」—michael stroh

fr.: 科技時代電子報

在放棄拿鐵前應該先放棄的5件事

2004年5月 CHEERS雜誌

編譯——麥立心

最近有一個廣為上班族流傳的說法:「如果每天省下一杯拿鐵的錢,幾十年下來,就能成為百萬富翁。」只是,把我們的財務窘境,怪罪到可憐的小拿鐵頭上,公平嗎?
我們真的會被咖啡色的拿鐵淹沒嗎?

專業的小氣鬼大衛巴哈似乎這麼認為。他的暢銷書《自成百萬富翁》(The Automatic Millionaire)提出了誘人的核心概念──只要減少瑣碎的日常開銷,像是每天為了星巴克的拿鐵和小蛋糕掏出的5元美金(約165元台幣),幾十年下來,你就能成為百萬富翁。

「一天一杯拿鐵,」他嘲諷地說,「退休的日子將漸行漸遠。」大衛巴哈甚至把這句話拿去註冊,印在馬克杯上,大力促銷,但是,把我們的財務窘境,怪罪到可憐的小拿鐵頭上,公平嗎?

這並不公平。你總得花錢吃東西,雖然拿鐵是個容易下手的目標,但並不是我們這麼一大票人存不了錢的真正原因。

《雙薪的陷阱》(The Two-Income Trap)作者提到,現在夫妻花在飲食上的錢,比他們的父母還少20%,事實上,固定的支出如房屋貸款、褓母費、保險費、各式各樣的稅,就占了雙薪家庭平均收入的75%。

此外,單純的小樂趣可以使得生活更有價值,在我們放棄拿鐵之前,還有更應該先放棄的5件事。

1. 惡毒的信用卡。
「擁有高利息的負債,退休的日子將漸行漸遠。」印在杯子上看起來並沒有那麼炫,但是如果你只繳得起信用卡的最低應繳金額,你就會還錢還到世界末日。

2. 新車的香味。
沒什麼東西會貶值得比新車還快,買二手車可以省下一大筆錢,又不必委屈你的品味。因為一台二手車的平均價格不到新車價格的一半。

3. 手續費過高的共同基金。
便宜的指數型基金只收不到0.2%的手續費,然而大部分積極管理的其他類型基金,不但長期績效不比指數型基金好,每年還要收1.5%以上的手續費。

如果一開始投資10萬元美金(約330萬元台幣),10年下來,指數型基金至少能幫你省下3萬元美金(約99萬元台幣)。那可是很多杯拿鐵。

4. 新推出的科技小玩意兒。
你很想要的酷炫科技小玩意兒,一年後一定會便宜非常非常多,最基本款的DVD播放機剛推出的時侯,要500元美金(約16,500元台幣),現在它們幾乎快變成快樂兒童餐的贈品了。

5. 暢銷書《自成百萬富翁》。
這本書的內容可以濃縮成一句話:日常的小額花費可累積成一筆龐大的數目,還有,如果從薪水帳戶裡自動扣款,會比較容易存錢。別浪費20元美金(約660元台幣)去買這本書,即使這價錢已經比大衛巴哈所開的、價值100元美金(約3,300元台幣)的理財課程,便宜許多。

fr.: http://www.cheers.com.tw/

新媒體藝術展 媒體城市‧數位昇華

【本報訊】新數位時代的城市空間從硬體的結構形變為流體的結構,從螢幕、電腦與投影裝置放射出來的光線,以及電腦圖繪的虛擬線條與造景,這些數位圖式架構了一個感官想像的城市,將城市的空間變成一個寄託想像的原型,並且轉化成一座充滿象徵語言與符碼流動的虛擬空間。

以「月光的流動」(Luna's Flow)為展覽的主題概念,月光用來象徵媒體科技的光,這象徵著電腦、電視平面螢幕、電子數位影像所發出的光源,成為當代城市景觀裡投射想像與慾望的新信仰,這個科技的影像新光取代了夜晚的月光,流動在城市的家居與公共的居住空間,成為人們凝視仰望、寄託情思的對象。

「媒體城市‧數位昇華」邀請了國內外從事數位及科技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包括來自美、英、德、日、韓等地23位優秀的創作者。策展人李圓一在展覽中提出了一種「月光流域」與「昇華」(Sublime)的美學概念,他將數位科技的新光源比喻為牽引著地球變化的月光,並且以此視覺感官企圖達至一種超越的昇華。詩意流竄的數位創作,改變了我們對於存在時間與空間的思考模式,這種新光源發送之下的虛擬場域,利用光影以及數位符碼的動態語言,讓人們置身於一個超脫現實的情貌之外,繼而進入到一個無線上網、慾望傳送的理想昇華境地。

這次在展覽中討論的數位樣態,意不在重現當下都市硬體結構,而是一個經由一群體在影像及螢幕中、投注對於所居城市的想像、由滑鼠操控、想像拖曳在無垠邊界的螢幕幻境所構成的流動空間。這個都會樣態的互動,投射著人類想望的光芒,閃動虛幻真實的新城市光影,並已預言一個數位新媒體所造成的城市空間。

本次展覽所提供的是一場在虛擬空間中的旅程,這個旅程以對於對月亮的新意涵進行智性的探索作為起點。配合展覽亦舉辦一場座談會,討論的議題有:「媒體城市」所表徵的意義是什麼?科技技術的發展帶給人們的希望及想像為何?電子化時代藝術提供了什麼樣的時代語言和精神內涵?及媒體藝術的基本特性等相關議題,期待藉由策展人、藝評家、藝術家和現場觀眾的互動交流,激盪各種可能性。

展期:5/16~8/8
《座談會》
時間:5/16(日)13:00~17:30(憑當日門票入場)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http://www.mocataipei.org.tw/)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愛因斯坦跑哪去?

編譯 賴明芝(資料來源:舊金山紀事報)

正當美國在自然科學的主導地位受到其他國家威脅之際,教育人士和科學政策制定者開始試圖找出新方法,吸引美國的年輕學子投入科學職業。

但由於缺乏科學方面的良師益友、家長會逼孩子找更有「錢途」的職業、投身科學的女性和少數族群受到歧視等因素,使得許多學生打消將未來投入實驗室的夢想。

「全國自然科學委員會」上週公佈的一項報告指出,美國學生接受科學家訓練的人數開始下滑的情形,令人感到憂心。美國年紀在18至24歲之間獲得自然科學學位的人數,已經跌至世界第17名。該報告發現,同樣的項目,美國在30幾年前的排行是世界第三。

「全國自然科學委員會」表示,這股趨勢可能會導致美國未來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缺乏,而無法滿足這方面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最後還會危及美國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

這份報告出現之前,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和其他報紙才紛紛以頭題的方式警告,美國正在失去其科學方面的主導地位。科學政策制定者引述一些統計資料,證明美國的科學發展出現壞的兆頭:

?根據全國自然科學委員會,由美國人撰寫的科學論文自1992年以來,已跌落了10%。

?美國刊登在一流物理期刊《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的論文數量比例,已經從1983年的61%下滑至目前的29%。

?亞洲國家專利權獲得的現象激增。從1980到2003年之間,日本在世界工業專利權的佔有比例從12%提升至21%,而台灣在這方面的表現也從零成長至3%。相反地,美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從1980年開始,已經從60%減少至52%。

美國參議院反對黨領袖湯姆‧達契爾(Tom Daschle)表示,他對此感到相當憂心。他表示:「對美國過去所有成功的人而言,美國在科學界的主導地位開始出現不利的徵兆。」

但有些富有經驗的科學政策觀察家則是以比較懷疑的眼光看待之。有些人認為,政府的報告和文宣的曝光增加,是聯邦政府科學機構企圖籌措更多資金的手法,與此同時,美國國會正準備下個年度的預算。

全美最頂尖的科學期刊《科學》的社論主筆,則以較為折衷的觀點看待這場關於美國自然科學前景的論戰。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學家唐諾德‧甘迺迪(Donald Kennedy)表示,他發現美國的科學水準仍維持在相當優秀的程度,但他也表示,關於美國科學競爭力的擔憂,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畢竟大學方面並沒有盡全力使美國最優秀的大學生認真考慮從事科學家的行業。

有些人則抱怨,這種關於美國科學競爭力下滑的論戰根本是過時的觀點,區分「我們的科學家」和 u他們的科學家」是種落伍的說法。現在國際間進行科學共同研究的現象,十分稀鬆平常。

科學是國際性的事業,科學天才現在漸漸分布於世界各地。而這也不是壞事啊!《科學、金錢與政治》(Science, Money and Politics)一書作者格林伯格(Daniel S. Greenberg)說:「嘿!要是歐洲的列支登斯敦發現某個癌症的解藥,我才不會難過呢!」

今年春天,哈佛大學一個委員會呼籲針對30幾年來的課程設計,做出大幅度的修改,其中,將增加必修自然課程的數量。

該委員會表示:「哈佛大學的畢業生應該要能夠了解諸如《科學》和《自然》這類期刊上的新聞和文章。」

某些人則擔心,家長要求孩子要賺大錢的壓力過於沉重。

學生開始逃避自然科學或是人文學科的職業,而改唸商業方面的領域,認為這樣才會有「錢途」。美國生物電流的開創人物寇漢(Daniel Callahan)指出,美國已經變成一個太商業化的國家。

fr.: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文/簡靜惠

我們家是大家庭也是企業家族,我只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對他們有著很高的期望。我先生的事業繁忙,於是管教孩子的責任就落在我身上。

兒子讀高中的時,和我的關係並不好。有一天晚上,我請他幫忙修理浴室的水龍頭,叫了兩次都沒動,第三次叫他時,他竟然火了,一氣之下便離家出走。這期間,我和他爸爸簡直急瘋了。我們到處找他,學校、同學家、西門町、撞球場……心裡想著:只要他回來,要我做什麼都可以。我和先生也做了多次的深談,甚至還請教一位從事心理輔導的好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我先生說:「想當年我也是這樣呀。兒子沒留級,就很不錯了,有反抗才會發展自己的思考、想法……」

我們的朋友說:「十七、八歲的孩子正是青春期,努力要做自己,不願受拘束、被管,你要試著去了解他,有耐心地與他溝通,而不是只是要求和命令。」

分析的結果,原來問題出在我身上,這對我來說真是個當頭棒喝。

早年我讀書時可沒這麼糗,我讀的都是好學校,成績不是頂好,但也是中上,而且從不翹課,作業都準時繳交,何況後來我也是讀教育的,而且主攻輔導與諮商,怎麼自己的孩子就是管不好,這太奇怪了!

為了讓孩子回家,我願意做最大的讓步。我試著把母親的角色放下,誠懇地與他溝通,讓他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學科,作息也由他自己安排。我學習將自己放在與他平行的位子上與他一起生活,關心、但不干涉,信任、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僅僅是我們的兒子。

就這樣,我們變成了朋友。這樣的轉變真是太好了。不僅我自己的壓力減輕,我的兒子似乎也在這種平和的關係裡,輕鬆地去看自己的當下與未來。他知道必須為自己的前途做抉擇,到底要顧及現實或是發展個人的興趣?在我們與他平靜地談了幾次之後,他決定要進入羅德島藝術大學讀工業設計,之後就一直朝著自己的興趣發展。我從小就訓練孩子:凡事自己做決定,自己決定的事,自己就要負責,看來還滿管用的。

女兒與哥哥差兩歲,因為有哥哥的前車之鑑,我對女兒的教育方式相對寬容多了,尤其先生更是疼女兒到近乎溺愛的地步。女兒告訴我:「當年我讀高中的時候很愛玩,常常回家時爸爸都在客廳等我,還裝著說:我也剛回來。有時也會配合我的要求,到那時很熱門的KISS(青少年跳舞的場所)接我,半夜一點耶!」

似乎,那樣的親密存在於他們父女之間,非常珍貴也很難得。我的女兒最近為她的阿姨寫了一篇童話,在作者自述裡寫著:「我想把這個故事獻給我的父親洪敏隆先生--我最珍貴、最獨特的小精靈。」小精靈是早期非常熱門的電玩,對女兒那一代的意義是:「在『小精靈』的世界裡,小精靈與小魔鬼的關係一直在變,而我們與生命中所有重要角色的互動也是這樣有趣地在形式上做變化。有時候我們會爭吵,有時候我們會一起玩耍,有時候我們會走開一下,有時候我們也會停下來,輕輕提醒對方:『生命中的寶物在那』……」

我無法確切地知道,先生與兩個孩子之間的互動情況。但我知道先生寬厚真誠的人格特質,是孩子所得到最珍貴的遺產,影響極其深遠。他離開我們的時候,兒女都在美國上大學,對於父親的離開,兩個孩子好似一夜之間長大十歲,我更是把他們當做大人般對待,與他們商討所有相關的工作與生涯。此時我是母親、也是父親,更多的時候我是孩子們的朋友。我們開誠布公地談,有時甚至也會揣摩:如果爸爸在時會怎麼想?怎麼做?我發現他們對於爸爸的離開,都能很理性地接受,雖然在內心深處,我們有很深的不捨與想念。

記得某次農曆新年,兩個孩子從美國回來。我忍不住叨念起兩個孩子為什麼不趕快結婚?正在開車的兒子說:「我可不可以不結婚呀?」我心裡很不願意,但仍咬著牙說:「好呀。」想不到坐在後座的女兒也說:「我可不可以也不結婚呀?」我簡直氣瘋了,衝口而出:「那我可不可以結婚呀?」兩個孩子一起大叫:「可以呀,可以呀。」這當然是玩笑話,所幸在前兩年,兒子女兒終於各自婚嫁,完成了終身大事,而我心中大石也就此落地,開始安度我的晚年。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112&s_cat=

三十歲之前不要計較的事情

文/郝明義

畢了業,進入工作生涯之後,每個人都還是會有一陣子可稱為「求學時期」的階段,大約是從我們踏入社會,到三十歲之前的時期。此時,我們對自己的工作和行業幾乎還掌握不到重點,經驗談不上,專業談不上,薪水最微薄,待遇最低下,負擔最重,受責也最重,何況還加上最容易受到愛情與婚姻的煎熬。不過,我們對自己行業與工作的認知,都是由這段時間開始的。不論這段時間的經驗愉快與否,都將對我們接下來的發展產生延續性及深遠的影響。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善用這個階段呢?我只能說,不要計較你的工作負重與待遇,儘量去接受折磨、訓練,儘量去學習。絕對不要因為待遇太低而離開一個公司,只能因為這個公司給你的負擔與學習的機會不夠而離開這個公司。在這個階段,一個薪水豐厚又待遇輕鬆的工作,一定是最隱形的毒藥。

我自己的這段養成期大概有五年的時間。回想起來,那段時間每天都有人督促你做各種最基本的訓練,真是幸福。尤其後來老闆要編一本雜誌,要求我每個月閱讀五十多種國外期刊。最後那本雜誌沒編成,但每個月要讀五十多種期刊的經驗,卻成為一直持續到今天的受益和懷念。我對雜誌與出版的一些概念,都可追溯到那段時間。

在以前學徒制盛行的年代,這段養成期往往長達十年以上。今天,隨著各種社會條件的變遷,這段時間已經大幅縮短。過去,一個畢業生,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熬得上一個小主管的工作;今天,很多行業往往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便可以速成了。對很多初出社會的年輕人而言,可能覺得這是個十分令人雀躍的機會與時代,但我總覺得有些遺憾與可惜。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特質,要體會這種特質,沒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是不足以奏功的。這種養成期愈長,對我們日後的持續成長愈有助力。

三十歲之前,有很多事真的不應該計較得太仔細。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112&s_cat=人文抒情

Monday, May 10, 2004

聖約翰的世紀風華

文/林雅慧

清朝末年,當西方國家正以跑百米的速度迎向新時代之際,中國卻還停留在坐井觀天的舊胡同裡讀四書五經,渾然不覺外面的世界早已變了天。

一八五九年,美國聖公會主教施約瑟來到中國,他發現要改善中國的問題,必須從教育著手,以現代化的高等教育培育新時代的人才。基督的愛是他最堅實的後盾,讓他義無反顧,為成立現代化大學而奔走。終於在一八七九年合併了原設於上海的神道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三所學校,成立了聖約翰書院,後改制為聖約翰大學,為培育現代化人才而努力。

聖約翰大學的自由學風,為保守的中國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生命力,可說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現代化大學。聖約翰的教學方法先進,注重五育均衡發展。為了加強中國學子和西方世界的溝通能力,聖約翰非常重視英文程度的培養。除了古典文史課程之外,一律採取英語教學。從聖約翰畢業的學子都具備了優良的外語能力,成為中國通往世界的一座橋樑。當其他大學還對學生的外在如穿著打扮上施以嚴格管束之際,時髦而洋派的聖約翰學生,成了上海街頭最美麗的風景。

聖約翰的校風充滿現代感,校園則是古典而優雅,綠草如茵,垂柳拂岸,老樟樹盤根錯節,擁抱著大地,綿延的蘇州河緩緩地流經這座美麗的校園,灌溉了上海聖約翰的文明,也培育出中國近代史上無數知名的千古風流人物。

一九五二年大陸實行高校整併,上海聖約翰原本就此走入歷史,但同為基督教聖公會所創辦,且校址毗鄰的聖約翰及聖瑪利亞兩校的校友,對學校有著極其深厚的情感,為求能夠延續學校的精神,於是便積極展開在台復校的工作。

聖約翰薪火傳承者--第一任校長吳舜文

民國五十六年,新埔工業專科學校在聖公會的主持下成立了,由聖約翰校友、企業家吳舜文擔任第一屆校長,為了替新學校宣傳,素有企業鐵娘子之稱的吳舜文出現在螢光幕前,娓娓道出自己建校的心路歷程,這樣的畫面感動了許多人,「當年吳校長在電視上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建校經過,深深感動了我父親,」新埔第一屆校友張超說,「於是父親便鼓勵我報考新埔,他認為這是一所有理想、有願景的好學校。」

當時的吳舜文是國內知名的企業家,事業繁忙的她仍對新埔的校務極為重視。校友孫浩敬佩地表示,吳校長常常大老遠從台北開車來新埔,為的就是要看看他們這群大孩子。「校長總是心疼我們營養不夠,」孫浩回憶當時的情景,「每週來校的時候,常自掏腰包買雞蛋來給我們加菜。」「還記得開學後不久,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颱風橫掃淡水,學校被迫停課,我們都躲在淹水的學生宿舍裡,」孫浩接著說,「忽然門『刷』地打開了,門外站著的竟是滿臉憂色的吳校長,想到她冒著生命危險來看我們,心裡就有說不出的感動。」

這樣溫馨的小故事,也發生在校園其他角落。同為新埔第一屆的畢業生林招凰回首年少輕狂的歲月,對吳校長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有一年的端午假期正好是在星期五,星期六還要上課。於是林招凰和幾位同學建議校方改採彈性上課的方式,將端午節隔天的課挪到下星期六,但被校方拒絕。為此林招凰和同學決定要自行放假,想不到這樣的行動,竟意外引來「罷課」之說,連警備總部都派員警來校關切。原本校方有意將他和同學一併開除。吳校長在聽完事情始末後並沒有疾言厲色地指責學生,而是以慈愛的口氣告訴他們:「我像是母雞在帶小雞,母雞會保護小雞,但不可能保護一輩子,你們一定得自己學著成長。」事後林招凰在校長的力保下得以順利完成學業,每憶及此事,總讓他感念在心。

吳舜文除了對學生生活上的關懷外,也極為重視校內的師資。為了能和大專院校相媲美,她特地延攬國立大學、高中的老師前來任教;為了厚植學生的專業技術,校內設置實習工廠,並從自己的企業裡撥捐設備;為了強化學生的外語程度,聘用外籍的老師教授英文,開風氣之先河;為拓展學生視野,特邀請名人來校演講,讓學生耳濡目染名家的風範。

吳舜文任職新埔的五年期間,為新埔打下堅如磐石的基礎,也把上海聖約翰淳美的校風移植到新埔工專。吳舜文對新埔的開拓與奉獻,已成為新埔人記憶裡的一部分,校友們談起這位讓他們懷念特別多的校長時,總會有說不完的溫馨故事。

聖約翰精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新埔工專繼吳舜文校長之後,歷任校長亦秉持認真辦學的態度,一路從工專、工商專校升級到技術學院,讓新埔日益成長茁壯。去年十月,新埔技術學院更名為聖約翰技術學院,並將在未來幾年內改制為綜合大學。

走進聖約翰校園裡,隨處可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聖約翰新種子。「德以輔才、學以致用」是這個世代聖約翰人所追求的共同目標。聖約翰不僅止於教授專業技術,讓學生可以充分將所學應用於工作上,且還延續上海聖約翰大學的精神,重視五育的均衡發展,以全人教育的理念造就聖約翰人多元化的發展。

聖約翰目前共有十二個系所,八千多名學生,因為全人教育理念的徹底實踐,學生們不僅在課業上表現優良,在社團活動、社會服務、各項運動競賽等各方面也表現得相當突出。目前學校有自治性、服務性、學術性、運動性、康樂性等六十多個社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希望同學能從中培養第二專長,並加強群育和領導技能的培養以及做事情的方法。學校也在大一開設服務教育課程,包括生態的維護、社區環境的清掃工作、安老育幼機構的服務、鄰近學校學童之課業輔導等,讓同學能發揮潛能,體會服務最樂的真諦。

另外,學生在體育活動和其他競賽中也表現突出,不論是射箭隊、游泳隊、籃球隊、橄欖球、撞球選手都曾榮獲多面獎牌,在各類學術性的競賽上也以創新活潑的思考而履獲佳績,這些都是聖約翰新種子的光榮。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校訓,也是聖約翰人一百二十五年來堅守的信念。這個信念教導聖約翰人學習與思考不能偏廢的道理。因為學習,聖約翰人的世界不斷向前開展;因為思考,聖約翰人擁有卓越的創新能力,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仍遊刃有餘,繼優秀的學長學姐後,再寫下聖約翰傳奇的一頁。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112&s_cat=人文抒情

兩岸競爭,別輸了國際觀和創意

在過去,當我們比較兩岸企業的時候,總以為我們的企業家一定比大陸的企業家有更好的國際觀,也比他們有更好的創意,無論大陸的生產成本如何低,我們總認為大陸大概是不可能在開拓國際市場上和我們競爭的。

可是,我們必須小心了。大陸的海爾公司在短短的十七年內,已經進入「幸福雜誌」的全球五百名大企業,要進入前五百名,至少每年的營業額要高達一百億美金,而且在美國,海爾成功地打進了很多的市場,在兩年內,美國藏酒冰箱的百分之六十,都是海爾公司的產品。

為什麼海爾如此成功,有國際觀,絕對是一原因。所謂有國際觀,無非是對外國人有充分的了解。幾年前,海爾公司發現美國的大學生希望冰箱能上鎖,因為有偷肉的可能(我在美國一位同學的冰箱中的肉,就曾不翼而飛),他們也注意到小型冰箱不能自動除冰。這些需求,美國的大公司不理不睬,海爾做到了,不僅如此,他們還製造了不同顏色的冰櫃,有一種還是不銹鋼的。雖然海爾的冰箱並不是最便宜的,他們已經占領了美國百分之四十的市場。

海爾說,在今夏之前,海爾將有二百種產品在美國銷售,他們預估他們的全年銷售額會超過一百億美金,可能到達一百二十億美金,如果這個預估成真,海爾就會進入幸福雜誌每年所公布的全球前五百大企業之列。因為通常幸福雜誌全球五百大企業,最少的營業額通常是一百億美金。

很多年前,我曾遇見過我國的一位家電公司的總經理,他說不論我們如何努力,大概都不能外銷冰箱到美國去的,因為冰箱體積大,也相當重,運費就會使冰箱無法飄洋過海。這麼多年來,我們無法做到的事,海爾公司顯然做到了。

海爾公司的成功,的確要使我們提高警惕了,我們在生產成本上趕不上大陸,是無法可施的事,可是如果我們在國際觀和創意上,都落後於大陸,情形就相當嚴重了。

我們不論做什麼事,總要想到客戶的想法,而不能一廂情願地將我們的想法推銷出去。好幾年前,我在紐西蘭巧遇一批台灣年輕人組成的雜技表演團,他們的表演可圈可點,但是音樂用的是我們的音樂,我當時勸他們至少有些節目採用西方流行音樂,舉例來說,我們的特技表演不妨穿插麥可傑克遜式的音樂和舞步,外國人一定會覺得很有趣的。

當然,沒有人理我,可是最近在電視節目中,看到了一個大陸特技團的表演,所配的音樂是西方式的,節奏很快,音樂也很熱鬧,當然迎合了西方人的胃口。我們的特技團,技術雖然不差,但調調兒總不能給人熱鬧和帶有刺激的感覺,是很難討外國人喜歡的。

海爾公司做得如此成功,也應該使我國負責工業政策的官員省思了。我一再地提議,我們不該只注意所謂的高科技,所謂的明星工業,所謂的知識。我一再建議政府應該注意民生工業,全世界會有一天不採用某種形式的電腦,但人類總要吃東西,總要穿衣服,總要蓋房子。為什麼我們不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到百貨公司,或者大賣場所賣的貨品呢?

可是我們的菁英份子硬是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政府的大官們也對床單、烤麵包機、果醬、磁器、音響等等沒有興趣,我們每年請一些來自美國的科技顧問,他們叫我們大量投資在一些高科技上面,沒有想到海爾公司從冰箱起家,設計了迎合美國藏酒冰箱的需求,替他們帶來了鉅大的營業額。

楊世緘先生擔任政務委員的時候,非常同意我的說法,我們都希望我們國家有一個民生工業策進會,我們應該訂出一個目標,使得歐美日本的高級百貨公司中,至少有百分之五的貨品是我們台灣設計的,也掛有台灣的品牌。

如果海爾能夠做到,我們當然也可以做到,我們必須有更好的國際觀,更了解他們的需求,也力求品質上的卓越,我們會有更好的成績的。

可是如果我們政府不重視民生工業,我們的大學生只知道NBA的動向,我們的女生只知道日本的偶像團體,我們就只有眼睜睜地看別人攻城掠地了。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519&s_cat=人文抒情

分手療傷,畫一個不痛的愛情休止符

文/廖之韻

談分手?先來玩個心理遊戲吧。如果一個掛在牆上乾淨的方形白板代表著你的內心,這個白板也就是你的內心世界範圍,然後在許多的造型磁鐵中,挑選三或四個代表代表你自己的圖案,把它們排在白板上,白板愈上方表示愈顯而於外的你;再從餘下的其他圖案中也挑選三到四個,代表你的情人,這時候,你會把代表情人的圖案放在同一塊白板中的哪些位置呢?還是,根本放不上去?

與台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科魯中興主任討論分手議題,也順道做了這個小測驗,在心中,我們是怎樣定位自己和情人,以及是否讓對方進駐自己的內心,一個操作不難的小遊戲,卻激起心中陣陣漣漪,我們是怎樣面對愛情的呢?

‧ 談分手先從愛情談起

在親密關係裡,魯中興主任認為要談分手的問題,先要去檢視原來的愛情。他以為完善的愛情是如R.Sternberg提到的愛情三角理論,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三元素架構成一個正三角形的關係。如果一開始的愛情是完善的愛情,分手時免不了傷痛,但卻是「健康」的傷痛;如果愛情來得時候是建立於不對等的、非理想性之上,則愛情離去的時候比較容易出問題。正是要討論怎麼「去」,先要看看是怎麼「來」的。

關於非理想性的愛情,他舉出了幾個例子:(一)沒把對方當「人」看,而是像商品一樣來滿足自己,這是缺乏了尊重。(二)只是「看戲」,在兩人世界裡卻像一個旁觀者或立於一旁的導演,愛只是種感覺或是在一起做一些事,好比知道每一個音符是什麼,卻不知道旋律。(三)曾經失去過愛情,現在反而對愛情特別挑剔。(四)覺得自己不值得愛。以上這些愛的模式,不需要在分手時才來處理之後的問題,魯中興建議關係存在的時候,就應該尋求幫助,不僅是生理上的疾病要預防勝於治療,心理上的、情感上的也應該如此。

理想性的愛情,除了上述提到的愛情三元素達成平衡之外,再說得淺顯易懂一點,魯中興說就是雙方的認可以及在彼此的內心都占了一席之地,可以為了對方而去努力與投資。正如那個心理小遊戲,我們會把情人擺在內心框框裡的什麼位置,又是如何相對應於我們自己的位置?還是對方連個邊邊角角的位置都沾不到?「把別人放進去」是個讓人深思的問題。

‧ 出清痛苦存摺

無論是理想性的或是非理想性的愛情,分手的時候難免會引發焦慮、憂鬱、與憤怒這三種情緒反應。焦慮在於急得想要把失去的找回來,處於情緒興起的狀態;而憂鬱著失去了愛,有時也會造成失去自我價值的二次失去;至於憤怒,該說是對於失去的本能反應,但是憤怒卻是不能解決憤怒的。

對於分手,魯中興說明了幾個發生的步驟:原先是「情人眼裡出西施」,卻發現實際上的情人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於是幻覺破滅,開始考慮要折衷理想還是各自互退一步,卻嘗試著要改變對方,等到改變失敗,戀情也漸漸冷卻了下來,這時候開始考慮要不要分手,以及如何分手……。在這些過程中,他說每一步都在累積著我們的「痛苦存摺」,分手後首先要處理的是我們要能面對自己的痛苦存摺,這說起來似乎容易,卻是最難做的一件事,如同創傷體驗,等到哪一天我們能真正面對「分手」,不再否認它是真實地發生了,那麼我們才有可能走出分手的傷。

分手後的第二個議題是我們需要能夠面對空虛。要去想:「我需要什麼?」在失去了原本可能是朝夕相處的另一人後,多出來的空隙要如何填補,在新的生活裡為自己找出另外的目標或是支撐生命的其他。

這些是當事人的自我療傷,而在一旁的親朋好友呢,又該如何幫助分手的人?魯中興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個傾聽者,能夠傾聽、聽懂,而不是泛泛的安慰。很多時候,人們需要的只是個能聽他說話的人,這樣就很足夠了。不過如果情緒反應超過了三個星期,還是要尋求專業的協助。

至於因為分手而引起的偏差行為,這些人通常有著自戀、反社會或是控制欲強的人格特質,如同前面提過的預防觀點,魯中興還是認為不該在分手時才尋找治療的方法,要及早預防,才不會只恨當時已枉然。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131&s_cat=生活指南

鼻涕倒流,怎麼辦 ?

患者常常到門診就醫時第一句話:『別的醫生說我鼻涕倒流,怎麼辦?』其實正常的人都有鼻涕倒流,不用大驚小怪!

鼻腔是一個生理器官,兩個鼻孔就好像兩葉肺臟一樣,個別工作或是輪流使用皆可。鼻腔黏膜為了維持基本功能,如嗅覺、呼吸、通氣,必須經常保持濕潤,所以鼻腔黏膜上的腺泡細胞就擔當此一任務而產生分泌物。

而鼻腔內分泌物的走向較為複雜,分泌物先由鼻竇黏膜纖毛排放到鼻腔,再向前或向後排洩。鼻涕向前可由鼻孔擤出,向後則灌入鼻咽或口咽,可吞下去或吐出來。以上所言是一種正常現象,存在於每個正常人身上,所以鼻涕倒流並不需要特別煩惱,只要多喝水,少吐痰,避免口腔過度乾燥,放鬆心情,當可不藥而癒。

但是有部分患者仍會抱怨明顯的鼻涕倒流感覺,可由病患擤出大量黃綠粘稠鼻涕來確定診斷。主要病原是因為感染,如急慢性鼻竇炎,導致鼻涕黏稠度增加,使得病患異常不舒服或是過敏性鼻炎,導致鼻水量大幅增加,這兩種原因才必須就醫治療。

最近街坊廣告有人介紹鼻腔沖洗器械,聲稱可根絕慢性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取代一般正統的治療。洗鼻器(鼻腔沖洗器),主要的功用在清洗鼻腔的分泌物和結痂,以減少鼻涕量和改善黏稠鼻涕所造成的不適,只是代替擤鼻涕而已。鼻腔沖洗器械經常使用溫鹽水,因為溫鹽水的濃度和人體體液最接近,比較適應剛開始使用鼻腔沖洗器械的患者,會有嗆鼻的感覺,好像要溺水的不舒服的經驗,會使人卻步;但是經過數週的沖洗,就有比較滿意的結果。鼻腔沖洗器械並無治療的效果,主要協助改善鼻涕量很多的過敏性鼻炎和鼻涕黏稠的慢性鼻竇炎。品牌好壞和價錢高低對於沖洗效果影響不大,主要關鍵點在於持之以恆的練習。

鼻涕,其實應該叫做鼻腔分泌物,除非有發炎狀況,自己的分泌物都是乾淨的。不要常常吐口水,不僅有礙觀瞻,而且和自己乾淨的分泌物作對,那才是自找麻煩!

fr.: http://tw.health.yahoo.com/040510/11/mzln.html

Page One暢銷書榜 閱讀新指標

陳姿羽/報導/聯合報

來台三個月,Page One書店近期打出與海外書店不同的經營策略,加入「本土化」色彩推出暢銷書排行雙周榜。

比較金石堂、誠品和博客來網路書店等暢銷書榜,近期共同進榜的是銷售上看五萬本的《羊肉爐不是故意的》。這本書曾在四月二十六日Page One文學書排行榜上,五月七日排行榜公布,已降到十名外。

Page One暢銷書榜最近一個月最紅、最熱的人物是白先勇,《白先勇說崑曲》居本周非文學類第一名,《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是文學類第二名,《最後的貴族││白先勇傳》本周竄升文學類第七名。說明都會及媒體造勢閱讀風。

更說明都會知識分子閱讀取向的,是在榜上始終不墜的龍應台《面對大海的時候》,有著知識的難度。

同樣具指標性的,是文學類《書的迷戀》、《穿著Prada的惡魔》;非文學類《世界遺產》、《無毒一身輕││二十一天改造體質》、《二十四個胡蘿蔔管理》和《第五大道的PILATES》等,都連續兩次上榜,亦其他書店暢銷書榜未見。

Page One公共事務協理劉春豪說,出版社在Page One不必付上架費使新書有較好的擺放位置,這也是導致暢銷書榜有所不同的條件之一。另外,他們的主題推薦閱讀,使得舊書有機會進入暢銷書榜。

fr.: http://udnpaper.com/udnpaper/PIC0006/56281/web/